吴俊刚:人心浮动尤需政治理性

(2011-06-13)

早报导读

吴俊刚

吴俊刚专栏

2011年的大选,选情显得特别激烈,执政党的得票率也跌到历来最低,比1991年的61%还略少约一个百分点,并失去了一个集选区。很多人都可以感觉到人心的浮动。反对党群众大会上,选民的群情激昂,也令许多人感到不安。但最令人忧虑的是新加坡社会可能由此走上危险的族群撕裂的两极化局面。

已经表明要参加总统选举的前议员陈清木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就指出,大选让他产生一些忧虑,也明显地感受到新加坡社会开始出现两极化现象,支持人民行动党的和支持反对党的人立场对立,社会好像已经分裂。

他说,“我听了多场反对党的竞选群众大会,发现国人的情绪非常激动,大家对执政党有许多的不满和怨言,气氛十分糟糕……”因此,他希望成为总统,团结所有新加坡人。这确实是个崇高的愿望,但从许多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总统能否产生这样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想,当选的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因应所谓政治气候的变化,或许才是主要的关键。而政府的迅速回应,实是弥合裂痕的好开端。

其实,早在大选成绩揭晓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李显龙总理就表示希望各政党和他们的支持者接受选举结果,在选后“搁置争议,修复裂痕”。在之后的内阁宣誓就职典礼上,他进一步巩固了这个基调,强调国人需要建设一个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体制。他说:“即使我们的社会多了不同的声音,新加坡的政治也不应该陷入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局面。否则我们就无法为新加坡人创造自我提升的环境和机会。”

主持宣誓仪式的纳丹总统,也向国人发出同样的呼吁。在大选期间,全国选民对各种广泛课题发表了意见,总统认为,无论是支持政府还是反对党的国人,现在是开始携手合作为国服务,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时候了。

须以行动修复社会裂痕

这样的呼声,说明当政者深切知道社会分裂之害,无论如何必须设法逐渐修补大选选战所导致的这道裂痕,以免它继续扩大,或是成为永久性的断层线。一些具备政治理性的反对党人,同样也发出了类似的呼声。但是,我们知道,要修复社会裂痕,不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必须坐言起行。

政府已经率先行动。李总理强调政府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反馈,也会顺应民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他也指出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神圣不可侵犯或不能动摇的,包括长久以来备受争议的部长薪金课题。并立即向国人宣布已委任一个委员会来检讨现有的政治职位薪金。无论是换位或新上任的部长,都在动脑筋,并要通过集思广益的过程,全盘检讨建屋、交通、教育、卫生、劳工等重大政策。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