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华:中国走进非洲与西方的战略焦虑

(2011-06-23)

早报导读

● 马亚华

伴随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参与国际交换的市场空间不断向外延伸,从而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纳入到了自己引力半径之中。中国向这些地区大量投资,不仅为自己谋得了利益,也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从而间接为人类和平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但好事未必能令所有人满意,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希拉莉)就曾在赞比亚告诫非洲,希望他们在接受中国投资时警惕中国的“新殖民主义”。这番并不得体的言论显然有挑拨之嫌,其能否生效还应另当别论,但学者们已从中隐约嗅到了西方的某种焦虑。笔者认为,仔细玩味这番话也许能帮助我们辨识主导中国与西方关系的逻辑主线,并预测未来世界格局的大致走势。

中国在非洲“动了西方的奶酪”

非洲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大陆,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历来都是(并将继续是)大国战略博弈的舞台。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非洲曾长期属于欧洲势力范围。老欧洲正是通过在非洲进行殖民扩张才加速了资本积累,并最终完成了帝国的崛起。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虽已瓦解,但欧洲在非洲的势力基本得以保留,再加上美国的涉入,非洲事务在整体上为西方所把持。这为西方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例如,西方曾长期利用非洲对发展的渴望,通过双边或多边(IBRD和IMF等)的经济援助,来换取许多国家在政治上的让步。不幸的是,这种局面正在被迅速到来的中国无情地打破。

中国是以单纯的商业形式走进非洲的,在主观上并不追求排斥西方利益。但悲剧在于中国实在太大了,而大国的任何经济行为都会附带产生某些战略效应。在西方现实主义学者看来,中国把战略触角深入非洲,使当地政治结构发生深刻重组,并彻底改变了国际战略资源分配格局。

具体而言,中国需求提高了非洲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从整体上改善了其贸易条件,从而在国际上创造出一波由北向南的财富大转移;中国投资则有助于非洲摆脱对西方资本的依赖,而赋予其在国际交往中获取更大的自由空间。除这些现实利益外,中国进入非洲对老欧洲“历史荣耀”造成的伤害也不容忽视。总之,中国进入非洲已在无意间“动了西方的奶酪”,甚至已触及西方的“敏感部位”。

非洲关乎东西两方未来命运

在老欧洲看来,中国的到来仅仅是闯进其“后院”,但在美国看来问题可能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霸权国家,美国比欧洲拥有更多的战略资源和更强的战略决断力,也因此具有更高的战略境界、更宽的战略视野和更大的战略目标,它会把整个世界都看成自己的王国。当它“扫描”世界时,总会在权力中心转移、体系转换或霸权更迭的整体背景下观察与中国有关的一切,包括中国与非洲的日益升级的经贸联系。换言之,美国会把中国走进非洲看成中国在崛起后权力半径的自然伸张,而这种伸张恰恰是以美国战略空间的相应萎缩为代价的。

大西洋两岸对“中国威胁”认知的差异并不是二者智商水准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中、美、欧三方在国际权力体系中占据着完全不同的结构位置。如果美国用欧洲的眼光看待中国崛起,那么美国将不再成为“美国”。从这种意义上讲,中美双方在非洲的冲突似乎比中欧冲突更缺少妥协空间,即更具“零和”性质。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