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3月16日

地点:财新《中国改革》会议室

主持人:付涛

参与人:林家彬、黄小虎、秦虹、范小冲、雷鸣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3月14日上午的记者见面会上指出,为抑制高房价,中央除了对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制、改善房地产宏观调控,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从供求上解决问题。

[视频]建保障房 中央拿的钱还不够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2011年建设1000万套,2012年建1000万套。为此,中央财政今年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用地必须单列,做到应保尽保”。除了棚户区改造项目,“主要用于公租房和廉租住房”。

同时,温家宝还特别强调,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建设,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要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同时,现在就要“着手制定规则,完善保障房的管理和退出机制”,建立一套从建设、管理到退出的完整机制。

五年内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如何解决保障房的土地供应、资金来源问题?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对房地产市场会造成何种影响?同时,如何解决其建设、管理、退出等体制、机制问题?3月16日,财新《中国改革》特邀林家彬、黄小虎、秦虹、范小冲、雷鸣等专家和业内人士,就保障房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编者

保障房建设钱从何来?

付涛(财新传媒地产新闻部主任):

今年保障房建设的硬指标是1000万套。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必然需要巨额资金。此前,住建部预计可能需要1.3万亿至1.4万亿元,但中央财政只承担1030亿元。如此一来,资金缺口会不会很大?

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巡视员、研究员):

目前,中央的保障房政策大框架已比较明确,有定量目标。这对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紧张问题,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但是,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中央财政拿了1030亿元,可能远远不够。

即便按一套保障房40平方米,每平方米1000多元钱来算,中央财政的投入平摊到每一套,每套只有一万元,顶多占建设资金的四分之一,绝大多数投入还是要地方政府来投。中央政府把这个责任压到地方政府头上,完不成的话就要问责。

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说,要拿出这么多钱,估计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从激励机制上看,目前的政策设计,基本上只是中央政府靠强制的、行政性的手段来逼,地方政府事实上缺乏建设和投资的积极性。

住房保障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看,中央政府拿全部收入的60%以上,但是在支出责任方面,地方政府占了70%左右,主要还是靠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的投入比例上,大体看要一半对一半才行。从中期看,如果中央财政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没有较大力度的投入,完成保障性住房目标,我担心会有困难。

黄小虎(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

中央政府大力推动保障房建设,关注民生问题,应给予高度评价。就住房市场而言,由过去单靠市场转入依靠市场和保障两轨,这个转变来之不易,中央和地方政府为此承受了较大压力。

保障房建设的资金,现在的办法是中央财政下大力气拿钱,要求地方政府来配合。地方政府拿什么来配合?现在政策上要求,土地出让收入的10%要用于保障房建设。为筹集更多建设资金,最后可能还会落到“土地财政”上,继续去扩张城市土地,征收农民的土地,导致更多的拆迁,负担最后会转嫁到农民身上。

另一个来源就是开发商来参与。不排除一部分开发商会参与,但大多数开发商参与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如果没有政策优惠,他不大可能参与这个事。而他要参与,钱是他出的,将来这个房屋租赁的时候产权是谁的?这些问题,今后能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觉得有疑问。

还有一种就是单位自建,按统一的政策,由单位来自建。我觉得,对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业,这倒是有可能的,毕竟企业也要稳定员工队伍,而且很多已经在搞了。但相应的土地政策应该是什么?这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央把这个事情压给地方政府,地方财政真做这个事,最后还要落在土地上。我因此对重庆模式比较担忧。重庆政府下了很大力量,几年间要推出4000万平方米,最后算账需要筹集750亿元。这个资金量相当大。为了筹资,就搞了若干个政府融资平台,这些所谓融资平台,最后还是要落到土地上。这对耕地的保护、对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会是一个什么结果,现在还看得不大清楚。

秦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中,第一部分是产权型的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房,占了200万套。200万套大概是一亿平方米,这需要约5000亿元。这200万套,几乎是不需要政府出钱的。政府土地让利,房子盖好后卖出去,每平方米大概是4000多元钱,这也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部分是近400万套房属于棚户区改造。用的是原来的土地,不需要政府拿。棚户区改造,主要集中在大型的工贸区、煤矿区,他们把住房改新,卖给原住户。钱从哪出呢?主要靠项目自我平衡,不需要政府出。资金缺口主要靠以下渠道安排:一是中央补助400亿元;二是这些大的国企拿出福利资金来支持;三是配套的商业。比如,如果工矿区在市区,棚户区改造时可配建一些商业办公用房,是可以卖的。

还剩下400万套保障房是政府出钱的,就是租赁型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目前政策上是要求应保尽保,2007年时全国测算估计有1000万户,经过几年建设解决得比较好,今年安排了160万户。而今年公共租赁房要建220万户。这两类保障房都需要财政补贴,400万套,两亿平方米,需要大概5000亿元。这部分钱才是真正的资金难题。

这个钱怎么安排?首先是中央和地方财政出钱。去年中央财政拿了802亿元,今年安排1000多亿元补助困难地区建廉租房或者公租房。其次是土地出让收益的10%,地方政府出。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2.9万亿元,净收益大概为30%,去年大概一万亿元,10%就是1000亿元。第三是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每年大概是四五百亿元。上述三项加起来,5000亿元的一半就落实了。

剩下还有2000多亿元是真正需要筹资的。怎么筹?第一个渠道就是银行贷款。这是长期融资,要地方政府跟银行谈,这就取决于各地政府的本事了,差别非常大。第二,现在地方政府也在设想,社保、保险资金能否建立一些保障性住房基金,目前正在谈,但是难度很大。对租赁型保障房而言,廉租房基本上要政府承担,不用提,关键是公共租赁房。虽然租金高一些,但也只有市场租金的50%—70%。这个租金水平能涵盖贷款的利息就不错了,本金是不可能还的。这就为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各类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带来了极大障碍。第三个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现在全国也在搞试点,目前试点城市贷款总计约400亿元左右。因此,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我觉得难度不大。

范小冲(阳光100置业公司副总裁):

保障性住房,重点要解决的是动力机制问题。目前中央政府对此很重视,还要问责。但是,地方的动力是不足的。现在地方财政非常紧张,融资平台也非常紧张,他不愿贴这个钱。包括开发商,他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果他不盈利,不可持续,也做不下去。

中央政府补贴1000亿元,要求地方政府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相当于一套只补一万元,肯定不够,地方政府至少还要配套一万亿至两万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政府自己找钱,去投资,去盖楼,拿出多少钱都不够。其实就资金而言,社会上并不缺资金,关键是政府要转变观念。如果政府能用金融的模式,由直接投资变为担保收益等就可撬动社会巨大资金。

如果你告诉开发商,政府能保证你5%的年利润,有的开发商就会去干了,有这样的金融产品,就会有老百姓去买。如果保证6%的利润或更多,相信会有很多民间资金会去投。即使公租房建成后运营较差只收到了2%的租金,政府出面贴他3%的租金,其实花不了多少钱。也就是说,政府拿这些钱来做收益担保,而不是直接投资,就能撬动巨大的市场。因此,关键是要有政策突破,通过社会资本推动保障房建设,实际是可行的。

雷鸣(某国有银行人士):

我看,资金来源是这个1000万套保障房的核心。尽管现在各地政府都与中央政府签了责任状,但是,这个责任状签的是什么呢?是开工,还是建成?实际上,这个很难考核。问题是这1000万套能否如期建成并真正交房。

中央财政今年补助1030亿元,这个肯定能保证。但是,其他的资金来源不那么现实。目前,地方政府的负担已经不少,而且近年来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也背在地方政府身上。这些债务,去年还了,今年还要还。因此,地方政府到底能拿出多少钱,这是个问题。

指望开发商参与,指望社会资金进入,这是个良好的愿望。但是,从短期看,这个缺口可能主要靠银行信贷解决。目前,发改委有个建设项目资本金制度,每个保障房项目都要有资本金。北京、上海肯定没问题,但有的地方政府可能连资本金都拿不出来。地方政府要找银行贷款,他到底靠什么融资?这是个大问题。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