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民主不是终点,它是人民民主的示范和推进器

本期财新《新世纪》周刊面市之际,各地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活动正渐入高潮。中共历经挫折、探索与进取,乃有今日之成就。欲继续执好政、掌好权,推进党内民主便成为其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

正如中共高层曾多次提醒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居安思危,直面挑战。如今,中共面临的最大挑战,应是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带领中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中国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历史关键期,面对社会利益格局空前复杂,一些官员贪腐猖獗,社会贫富差距突出,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作为执政党,其领导方式、领导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亟待加强,有效搭建权力监督与制衡的治理结构仍面对诸多挑战。中国共产党自战争年代沿用至今的“民主集中制”立意美好,在实践中却往往更强调了“集中”,且常集中到党政“一把手”身上。在有些地方,集体领导形同虚设,更有甚者,权力过度集中沦为官员贪腐的温床。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强调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是指全体党员基于自身的权利,依照一律平等和多数决定的原则,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管理党内一切事务的制度安排。近年来,对于推动党内民主,从中央到基层,都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许多地方推出了党代表常任制、党务公开、扩大选举差额和公推直选范围等试点。但是,试点进展比较缓慢,推广的任务更加艰巨。

推进党内民主,首先需要走出一些认识误区。第一种认识误区是“无需改革论”。在有些人士看来,经济上的成就足以证明国家政治制度(包括中共执政制度)的优越性,存在的问题不过是枝节。第二种认识误区是“时机不宜论”。在部分人士看来,目前社会矛盾集中暴露,此时推进党内民主只会添乱。第三种认识误区,可称做“避实就虚论”。持有这种主张的人士只是把民主看做开明的工作作风,宽松的讨论环境,却忽视了相应的制度建设。认识误区自然不止于此,它们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如何推进党内民主?我们赞同中央党校一些著名学者提出的“整体推进理论”。推进党内民主,涉及执政党运作的权力授受、决策和权力监督三大环节。在权力授受环节,民主当主要体现在选举过程中;在决策环节,民主主要体现在决策时更广泛地吸收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在监督环节,民主主要体现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普通党员能够实施监督,党代表常任制等方式可发挥作用。这些环节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权力授受环节是党内民主的起点,而选举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衡量民主的标杆是成员有效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选举并非参与的惟一方式,却是最主要的方式,其实质是对成员权利的尊重。邓小平曾指出:“不管党也好,政也好,根本的问题是选举。”在现实中,选举往往被忽略,或被仪式化。如此,后续的环节便无从谈起。其实,选举意味着选择,选择需要差额基础,也需要更多的透明度。可旗帜鲜明地引入竞争性选举,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的突破口。甚或如党建专家们所建言,可逐步尝试候选人公开发表施政演说、拜访党员或者利用大众传媒展开竞选。从中共十六大到十七大,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是项改革当大步推进。

当前围绕党内民主的一些争论,只有在探索中才能寻得答案。比如,党内民主建设的起点在上还是在下?党代会年会制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又如何处理党代会与党的委员会的关系?党的纪检部门是否应直接对党代会负责?新形势下怎样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有些人士认为,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党内民主才能推进,果真如此,党内民主将遥遥无期。现实提出的诸多问题不容回避,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党员权利意识空前觉醒,民主潮流不可阻挡,党内民主大有可为。在此问题上,“要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依然是可行解。

党内民主不是终点,它是人民民主的示范和推进器。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对于全体公民民主理念、民主习惯的塑造作用是无可估量的。作为复杂的浩大工程,推进党内民主,进而建设人民民主,无疑需要政治智慧,需要周密设计,需要经历渐进式试错过程。若能以党内民主的实绩不断燃旺民主的希望之火,中共将拥有更加辽远的未来。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