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记者 王慧卿
单页阅读

在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型之际,创新一词被寄予厚望。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但也因为其极端重要性,往往也被赋予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意味。

本质上,创新是各行各业具体的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其主体是企业。同样重要的是,创新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这需要政府提供。因此,对于中国近来不断强调的创新而言,其关键无外乎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相互配合。

在工农业创新难有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业能否走出创新之路?在中国最为活跃的金融领域,政府与市场之间能否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带着这些问题,财新《中国改革》记者专访上海浦东金融局局长施海宁,详解中国的金融生态和金融环境。

——编者

国际金融中心愿景

财新《中国改革》:市场十分关注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你曾经说过,“上海立志用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前10年打基础、建框架,我们只要埋头追赶;后10年调结构、争排名,我们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只能‘痛苦’地摸索与创新。”你对未来十年具体如何设想?

施海宁:其实上海很久以前就是金融中心了。上世纪30年代,我们是世界上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确实有这样的底蕴和渊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真正提出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并且上升至国家战略,是在1998年和1999年的时候。部分原因是由于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20年的发展框架,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这是很正确的战略,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发展的。

第一个五年,上海有了三四百家金融机构。到了2010年,不仅是金融机构,与金融相关的配套企业、非监管类的金融机构、PE(私人股权基金)等也进驻上海,整个体系更加健全。更重要的是,外资和国内企业能够在同一个平台展开竞争了。比如2007年外资法人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已经走出去了,第一步走到香港、新加坡。第一个10年,上海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搭成了。

在接下来的10年发展中,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经济发展规律总是一致的。我之所以说未来10年不好做是因为,前面10年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而未来10年要考虑的是如何与经济实体互动。以前我们做的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现在是要探索国际金融中心如何为经济实体发挥作用。到底是像纽约、伦敦当时的做法,还是自己有导向地做?

财新《中国改革》:上海与纽约、伦敦有何异同?

施海宁: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上海的金融发展要非常紧密地联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上海更像纽约,是为国内经济服务的;不像伦敦,伦敦是离岸金融中心,是为欧洲大陆和美元服务的。

但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最早的金融中心是因为英镑和海外贸易产生的,更多地和保险、航运相结合。之后,纽约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是美元地位的提高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更广泛的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限制也不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不一定非要待在这里。这些对我们都提出了新的问题。

我所说的难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后10年的发展还要取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

上海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实际上也是能否成为人民币的中心的问题。人民币什么时候能够自由兑换,这个是国家定的。另外,人民币在国外多大程度上被认可?这对金融人才的要求、对政府能力的要求以及各方面的协调难度都很大。我觉得未来10年会更加艰辛一些。

财新《中国改革》:你谈到人民币自由兑换需要国家决策,这让我们想起1998年前后北京和上海的金融中心之争。与北京相比,是不是上海的话语权更低?

施海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上海和北京要争话语权,而是中国和美国在争话语权。上海和北京的分工很明确。监管、政策的制定是在北京,上海做的就是市场,配置资源和实现产品交易。上海关心的是与纽约、与伦敦相比有没有话语权。

财新《中国改革》:谈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不能不提香港。你认为上海和香港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吗?

施海宁:对于香港这个问题,我是很坦然的。纯粹从金融中心来讲,香港是远超过上海的。虽然上海很有潜力,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有二三十年。从金融监管体系、人才储备、法制、金融产品、拥有的资金量来看,香港即使不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也是区域里最大的、最活跃的金融中心,地位高于新加坡。

香港和上海是分工协作的关系,现在配合得相当好。香港是离岸中心,做的是亚洲美元市场。目前,香港扮演了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角色。很多企业到中国来,第一步是先到香港,第二步到上海,然后再到内地。有些不成熟的产品、国内还没有认同的东西首先在香港做,其次再到上海来做。

而且,现在人民币又不能自由兑换,香港又扮演着离岸金融中心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香港金融中心建设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在岸业务的发展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国内大量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第一站就是香港。上海还为香港提供了很多金融人才。

长远来讲,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两个城市各有分工,只要是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公平竞争,那么最后就是双赢的。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