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引用原文,就是“维持3000”;加点情绪,就写“还是3000”--市场化媒体今天头版头条的热门选择就是全国人大二次审议个税草案。根据新华社通稿,“二审稿草案维持起征点每月3000元不变。同时,超额累进税率中一级税率由现行5%降到3%”。

网易首页转载《京华时报》报道时,着力突出那张对比表格中的信息,将标题重点改在“较原方案省税不超过30元”上。而根据《新快报》引述,草案经一审后,如何修改,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财政部直接讨论和沟通,“财政部坚持起征点最多提高至3000元,反对再次提高”。出面专家的分析是,目前中央财政在改善民生上,还存在较大的支出负担,财力决定只能小步“退让”。

意在说明“没有进一步提高起征点,不意味着不尊重、不采纳民意”的文章也在昨晚向全国媒体配发,广获刊载。根据这篇新华网晨间头条,之所以个税起征点还是3000元是因为立法要兼顾“民主”与“科学”:“认真分析对这次个税法修改的意见发现,多数人关注起征点,主要是希望更多地减轻低收入者的负担、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力度,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最终体现社会公平。但一味提高起征点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辅以降低税率,这样调整既兼顾了不减少纳税人范围、培养纳税意识,又体现出‘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原则,既满足了民意关于减税的呼声,又充分发挥了合理调节的作用。”

总有一些媒体执着批评,即使新华社专门发稿铺垫。《东方早报》头条评论直指“本次个税修改不仅和民众的热情冰火两重天,更使动用国家立法资源的意义大打折扣”,针对人大法工委解释,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显露悲观:“连这样小的进步都举步维艰,涉及更多利益阶层的综合税制改革将遇到多大的阻力,也可以想象。”

《珠江晚报》评论者晏扬批评这桩新闻“出乎很多人意料、让人感到吃惊”,他以此前只有15%赞成3000元起征的征求意见为据,叹息“这无异于给了‘民意’当头一棒”:“如果创纪录的23万多条民众意见尚不能改变有关部门的初衷,如果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尚不能撼动一个个税起征点,那么‘征求社会意见’的实际意义何在,公信力何在?”

倒是搜狐所转红网评论知足乐天,《个税起征点没变,咱们也要表示“惊喜”》。作者认为,每月少缴30元完全可视为民意的“小胜”。虽然这个“点”显得“杯水车薪”,但毕竟是“多收的三五斗”,咱们实在应该表示一下“惊喜”。文末更呼吁民众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继续咱们的热情,继续咱们的利益诉求”:“只要咱们坚持,我相信,民意在未来中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是个税,咱们的一切美好愿景,都将一一实现。”

而网易又用首页专题劝告晏扬们,你们错瞄了“靶心”。开宗明义,“个税改革聚焦‘起征点’本身就是个错误的起点,口水战一再耽误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列举被掩盖的“工资税”、“个人征收”等问题后,编辑们认定争论“起征点”不过是“消费”民意,“当人们一再执着于免征额的民意消耗时,实际已经掉入人为设置的陷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