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重庆)中华红歌会隆重开幕

作者:肖竹,兰世秋

来源:重庆日报

来源日期:2011-6-30

本站发布时间:2011-7-1 9:31:31

阅读量:138次

90年的沐风栉雨,90年的饱经沧桑,90年的艰苦创业,90年的壮丽辉煌!昨日,2011(重庆)中华红歌会开幕式在奥体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市委书记薄熙来宣布开幕并即席讲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咨询公司董事长基辛格博士发表祝辞,市长黄奇帆,中央纪委委员、文化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洪峰分别致辞。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中央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王世明,成都军区副政委赵开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光国,市政协主席邢元敏,市委副书记张轩等出席了开幕式。

昨天的奥体中心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红旗招展,党旗飘飘。9点正,仪式开始。全场起立,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参加本届红歌会的108支合唱团的旗帜入场。

在开幕式上,王世明宣读了李长春同志发来的贺信。

李长春在贺信中说,欣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2011中华红歌会在重庆举办,谨表示热烈祝贺!希望你们精心组织好这次中华红歌会,不断创新方式,吸引群众参与,突出教育效果,扩大活动影响,努力打造成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好平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好载体,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黄奇帆在致辞中说,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文化之都。文化部把中华红歌会放在重庆主办,全国各地一如既往地热情参与,是对重庆的信任,也是对重庆的支持,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唱响主旋律,推进“唱读讲传”。

李洪峰代表文化部向中华红歌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盛,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文艺精品层出不穷,中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让我们共同祝愿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青春常在。

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老朋友基辛格博士在开幕式上发表祝辞。他说,40年前我就来到中国,以后就经常来中国参观访问,我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如何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因为中国人民政府的指引。在此我要感谢重庆邀请我访问重庆。30年前我曾第一次到重庆,此次,我惊喜地看到重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认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朋友,是伙伴,我们应该共同合作,共同努力。

9点47分,薄熙来宣布2011(重庆)中华红歌会开幕,并即席讲话。他说,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演员,欢迎各位嘉宾参加盛会。大家熟悉的基辛格博士专程赶到重庆,又顶着骄阳,和我们一块儿欣赏数万群众的歌唱,表达心中的热情,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情谊。基辛格博士的出席,让我们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想起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想起敬爱的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还有胡锦涛总书记,他们都和基辛格博士有过亲切的交流。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珍情重义,永远不会忘记老朋友、好朋友,对他们怀有深情厚谊。今天还来了很多文化艺术界的老朋友、老艺术家,他们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精心创作,硕果累累,至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他们的到来,让我们想起了《青春之歌》、《长江之歌》、《红星歌》,想起了《红色娘子军》、《金色的孔雀》,想起了夏菊花的《顶碗》,那些辉煌的场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令人铭记于心,终身难忘。

薄熙来说,今天我们大家共聚一堂,在山城的骄阳下唱响红歌,发自内心地讴歌我们伟大的党,讴歌我们亲爱的祖国,心中倍感亲切、自豪,这必将激发出无限的热情,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祝中华红歌会取得圆满成功!

开幕式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主持。

傅庚辰、吕远、谢芳、白淑湘、刀美兰、刘兰芳、夏菊花、王世光、康建民、孟冰、田玉斌、何麟等著名艺术家及全国劳动模范任羊成、黄荣昌;中宣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成都军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基辛格咨询公司及全国部分省区市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局)的负责同志;参加本届中华红歌会的各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合唱团成员;重庆市在渝领导;驻渝部队副军级以上干部;在渝省部级离退休老同志;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主要负责人,重庆大学党政主要负责人及重庆市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出席了开幕式并观看了演出。

【重庆市政府网】 本文网址:http://www.cq.gov.cn/today/news/327999.ht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