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闾丘露薇评论(2) | 标签:723动车

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那39个逝去的生命身上的时候,我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何京珠公路上那41个生命,没有能够获得如此多的目光?在这些逝者里面,一定也有同样的故事,以为他们同样也是急切想要归家的人,但是,我们为何不关心?

一个朋友这样评论我所在的行业:“媒体对何等灾难事件花精力这样报道 是有选择的:适用于那些已引起公众高度关注、有所”升华”的事件。所以京珠高速上惨死的遇难者很可能将只停留在41这个死亡人数上。”

我不得不承认他是对的,但是如果想深一层,当我们在批评政府,每当有事故发生地时候,总是用数字来决定,对于事故的重视程度,但是如果归还到本质,我们这些媒体人进行选择的标准,和我们所批评的政府所采用的标准到底有没有不同?

我们有自己的理由:新闻太多,我们顾不过来了;政府同样也有理由:事故太多,总不能够每一次事故都花费同样的精力。如果前者的理由能够得到理解,那后者就会觉得委屈,自己又错在了哪里?

这些年,看着自己,慢慢对矿难变得麻木,我开始担心,不需要多少年,铁路事故如果成为常态,是不是也就变得新闻价值越来越低?我开始反问自己,当自己批评政府,把死亡只是当成数字,而不是生命来看待的时候,当我在工作状态的时候,又是把死亡看成什麽?当我作为一个记者,在选择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计算?而这种计算基于的标准到底是什麽?

很惭愧,我必须承认,在工作的时候,这些在突发事件中逝去的生命,人数的多少,或者是引发的公众关注度的多少,决定了我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我也可以确定的知道,和我一样的媒体人并不在少数:我们更关心新闻的爆炸力,传播广度,当然,我们有一个听上去很高尚的理由:希望能够透过报道能够带来改变。

作为媒体人,我希望有一天,没有灾难,没有因为灾难造成的死亡。在这个愿望还无法实现的现在,除了反思,我想,作为媒体人可以做的,是用耐心和韧性,甚至一种近乎冷血的冷静,寻找细节,尝试还原现场,慢慢接近真相。

—————————————————————

无缘和”钱江晚报“读者见面,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再加一句:

记忆不会因为没有声音,没有画面,没有文字而消失。

闾丘露薇的最新更新:
  • 从街头小贩看城市管理 / 2011-07-29 10:23 / 评论数(8)
  • 编辑自主 / 2011-07-27 12:00 / 评论数(2)
  • 新加坡归来 / 2011-07-23 11:59 / 评论数(5)
  • 港式管理 / 2011-07-20 15:53 / 评论数(10)
  • 泰国选举观察 / 2011-07-18 11:00 / 评论数(6)
  •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