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共军打死鬼子不到国军10/1

作者:覃显文 2011-07-06 10:56:46 发表于:博客中国

图片编发:-品高官

 

八年抗战,共军打死鬼子不到国军10/1

覃显文:毛将军最大研究成果,我爷爷打败了日本鬼子。不知道毛将军的研究怎么拿到博士学位的,共党治下,无奇不有啊。

八年抗战,共产党军队到底打死了多少鬼子?

                             ·贾世度·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估算战争中某一军队的战果和自身伤亡,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大概是human nature吧,交战双方,总是夸大自己消灭对方的数字。于是不管是哪一方,就算是统计数字相对准确的美国,对自己的战果统计都有一定的误差。象我党,就更不用说了。不要说第二次内战消灭的8百万蒋匪,朝鲜战争,我党也自称消灭美军39万人。其可靠性,可想而知了。相比之下,交战双方对自己伤亡的统计,还更接近于实际情况。美国就不用说了,每个阵亡都是公开的在案资料,想造假都不容易。就算我党,相对也比较老实。从这个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去估计一下战果,要比看双方互吹牛皮的战报可靠多了。我们现在,就从共产党自己公布的伤亡数字,来估算一下共产党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对日军的战绩吧。

根据共产党自己的资料,我党军队在抗战8年中的伤亡人数如下:亡160603人,伤290467人,被俘45989人,失踪87208人,共计584267人(中共中央党校编的抗日战争史料上的数字)。也就是说,我党承认抗战8年中,共产党军队总共阵亡了16万人。如果假设失踪人数中,有相当部分的人是阵亡,把这个人数再加上25%,那么,我党8年抗战中军队的阵亡数字,最多应该在20万人左右。考虑到失踪中的绝大多数应该是被俘和逃兵,这20万人阵亡,应该是共产军抗战阵亡人数的最高数字了。

共军的阵亡数字里面,可不仅仅是对日军的战斗死亡,还包括对国军,伪军的作战死亡。从共军的战斗统计来看,共军有近40%的战斗是和伪军,国军打的。这样的话,和日军作战阵亡的,只占阵亡人数的60%。按最低限来算,如果共军有16万阵亡人数的话,和日军作战阵亡的有60%,那么,共军有大概9万6千人左右死于抗日战场。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来推算共军打死鬼子的人数。

抗日战争,中国军队武器差,素质低,阵亡远远多于日军。象全面抗战以前爆发的上海128抗战,长城抗战,国军与日军阵亡的比例达到10:1以上。日军都是以阵亡不过一两千人的代价,换得中国军队上万人的牺牲。经过国府几年准备,到77抗战爆发后到抗战结束,装备,训练都比共军好的国军和日军的阵亡比有所提高,大概可以到达4:1左右。国军整个抗战,对日牺牲160万左右,击毙日军在40万人上下。

抗战期间,共军的素质,武器都差于国军。这从对日战斗的规模,以及抗战后内战初期双方交战的情况,都可以证实。所以,我们把共军和日军的阵亡比也定为4:1,应该是对共军有利。这样来算,我党在与鬼子战斗中阵亡了9万6千人,打死的鬼子应该是9万6千的1/4,即2万4千人左右。这是一个最低限。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我们再退一步,假设一下,共军的阵亡人数有20万人。再假设,这20万人里面,80%是死于对日作战,那么,死于对日作战的共军阵亡者就有16万人。同样,使用中日4:1的阵亡比来计算,共产党军队打死的日军就有大概4万人。这是一个最高的上限。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这样一来,从我党自己公布的阵亡数据来推断,共军8年抗战,打死的鬼子在2-4万之间,最多不过4万人,最少也就2万4千人。日军在中国大陆(满洲除外),8年期间,阵亡在45万人左右。45万减掉4万,其他41万的战绩,自然都是国军创造的了。而且这41万,还不包括国军在滇缅消灭的鬼子数量。我党自称抗战的中流砥柱,可打死的鬼子占全国抗战打死鬼子的多少呢?十分之一不到而已。

至于这个中日阵亡4:1比例,实际上只会大,不会小。从日方的资料来看,每次同共军作战,伤亡甚少。象共军大吹,特吹的平型关战斗,共军自称消灭1千日军,而日方的阵亡数字不过才1百多。这样的话,和阵亡6百的八路军的阵亡比例是1:5左右。这还要考虑到,平型关是共军刚刚进行过长征老部队,一方面军的精锐。共军还占据了有利地形,是出其不意的一场伏击战。由此可见,共军其他对日战斗的阵亡比,恐怕就要多出这个比例很多了。象大名鼎鼎的51大扫荡,日军的统计是,共军遗尸万余(和共军自己承认的数字很接近),鬼子阵亡人数不过4百人。这样来看,共军打死的日军数字,比上面说的还要少。如果按6:1的比例,我党打死的鬼子只有1万6到2万6左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