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中央提出实行“大部制”改革到现在已经3年多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如同废纸,部委机构依然在人员超编的老路上运行,而且越改越多。不久前,曾参与这次机构改革设计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说:“这次改革现在看是被对付了。”其实熊教授说的有些保守,我们回忆一下,行政改革的失败何止这次,我们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机构改革已经记不清搞了多少次了,虽然每次都有新思路、新花样,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机构“越改越大”、官员“越改越多”,开始响亮的口号、坚定的决心,到后来都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就拿大部制改革来说,3年来,许多部门的副部级领导比“三定规定”的数量超出两倍多,内设机构的也大大多于三定规定的数量。据发改委一位内部人士透漏,严重超编、官多兵少在各部委非常普遍,“一个司、处,领导有三、四个,办事员却只有一两个。”领导职数超编更是比比皆是。按照三定规定,部委一般设副职4个,但实际数字大都超过这个标准。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副部长有9名,商务部就有副部长8名,还有4名部长助理,等等。各部委的内设机构也大大超出三定规定,工信部内设机构规定为24个,但实际为28个;司法部规定为12个,实际为18个等等。国务院规定了的东西,又是国务院本部门为什么就实行不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认为,产生以上干部职位数量积压的原因是,上级机关或者一把手为了平衡关系、利益之间的矛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没有严格按照三顶规定来执行。行政学理论认为,为了扩大自身利益,政府部门有自我扩张的天然倾向。而政府部门的理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管理责任越来越多,这样也为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扩张找到了借口。借口是永远能够找到的,而且永远让人听起来是合理的。温总理在职的任期还有一年有余,可政府机构的改革已经以失败而告终,人退了可以一走了之,可事没办好却要让后人谈论的。其实温总理已经用尽了他的浑身解数了,但就其和制度的力量相比那就太渺小了,即便是总理也无能为力,因此,如果不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行政体制改革永远都无法进行。 现有政治对行政改革的制约在哪里?关键就是对权力的制约和制衡,即“分权”,也就是说要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实行“宪政”。在缺乏强力制约的情况下,政府不可能“自己革自己的命”,温总理即使再伟大他也伟大不过制度,何况还不一定伟大。还拿行政改革来说,一、中国的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从来没有真正的“法定”过,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民众和舆论的监督,行政部门就可以自行其是,自行制定编制和机构;二、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包括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都是由政府充当主角,政府的权力和管辖范围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我们更加偏好于“大政府、小社会”,而不是“小政府、大社会”;三、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权力部门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内部的权力和职位的分配和博弈,注定会在采取“和平共处”和“利益共享”的方式,并强化利益集团的特殊利益。因此,不对权力进行约束,对利益集团进行分化,中国的行政改革就永远是“空中楼阁”,中国的政府机构和编制只会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庞大,大到自我不能坚持时轰然倒地。 政治改革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众、有利于官员,有利于政府的,但对于利益者来说其实失去的也只是短利益,而得到的长利益有利于子孙万代。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