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裁者厉行言论审查,是因为不自信。或曰:你自信点,不就完了么?独裁者答:放松言论审查,我就真的完了。共产主义的苏联完蛋了,独裁大明朝的亡魂还附着在某个言论审查极其严格的傻逼国家上。别多想,我说的是北韩。

 

 

 

独裁者不自信,看谁都像反动派

 

——从《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说开去

 

 

文/王斐弘(北京电影学院)

 

在课上,老师说要放一个好片子。名字叫《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据说这个片子的导演因为煽动乌克兰独立,被关进了监狱。

 

 

也许都是处在极权国家,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学长又不小心走丢了,所以我对异议分子有着很深的同情,所以异常兴奋地看这部片子。

看了一半,我睡着了。

这片子压根就不是一个政治电影,一没有反极权,二没有民族独立情结。三没有呼吁言论自由,连苏联共产党的名字都没提。讲的是一个很男默女泪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帕拉杰诺夫会因为这个片子进监狱?

故事本身的内容并不复杂。伊凡的父亲被杰诺科人杀死,但是他却爱上了杰诺科姑娘玛丽起卡,恩怨纠葛不允许他们在一起。伊凡远走他乡,后来才知道,玛丽已经死了。爱人的死使他痛苦,直到他又娶了巴拉格娜。但是巴拉格娜是个淫荡的女子,她背着伊凡与一个巫师偷情。最后,伊凡在与巫师的决斗中死去。

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版。只不过套用了乌克兰的民俗,采用了杜甫仁科所开创的诗意电影的拍摄手法,运用乌克兰民族文化中种种文化符号,使影片成为了不朽的佳作。

影片开场,大量的移动摄影,拍摄乌克兰皑皑白雪的荒野,白桦林,奔跑着的孩子,全然一幅移动的油画。

在影片中,鲜血流出,幻化为马,也成为不朽的隐喻。

整部影片,充斥着大量的乌克兰文化符号,东正教的弥撒,宴会,歌舞,服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影子》最令人赞叹的,是全篇异常丰富的宗教情感。电影中的主人公,帕拉让诺夫的镜头下具有庄严的美,乍看俨然如图画里的宗教圣像。让人称奇。

上面那些都是套话,是电影学院学生写影评不得不写的东西。没办法,为了交作业嘛。

我对影片的评价,大概就是如此:强烈的仪式性,宗教化,绘画色彩浓郁。说本片是诗电影,我比较反感:诗歌要的是人的想象空间,要的是人对文字的思考,幻想,一旦把诗用图像表现出来,诗还是诗吗?

我更关注的,是苏联当局对这部影片的封杀。

这样一部反应乌克兰民俗风情的影片,为什么被禁呢?

苏联当局给的罪名是:乌克兰民族主义倾向。

一个亚美尼亚的导演,怎么会有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倾向呢?

究其原因,大概是影片中大量的影像,表达了乌克兰的文化符号:东正教的弥撒,宴会,歌舞,服饰。乌克兰人对苏联人的反感很深。1917年,苏维埃屠杀乌克兰农民,幸亏得到德国军队的救助才得以幸免。1922年,乌克兰爆发饥荒,列宁用毒气弹屠杀农民才制止住起义。斯大林统治期间,乌克兰是肃反的重灾区,据89年颜色革命之后的俄国调查显示,乌克兰饥荒饿死的600万人,是被斯大林有计划地饿死的。

苏维埃如此残忍的对待乌克兰,自然也就忌惮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情感了。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做了亏心事,看谁都像鬼。

所以,在苏维埃看来,片中表现乌克兰的雪原翠柏,是煽动独立;表现弥撒,是煽动独立;表现鲜血流出,幻化为马,也是煽动暴乱。幸亏片子是拍在赫鲁晓夫时代,要是在斯大林时代,老帕估计早就惨死在莫斯科的疯人院了。

独裁者不自信,看谁都是反动派。

 

 

这里插一句,苏联人残酷地对待乌克兰,在文学上有所表现。比如那本三流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的就是苏联殖民者如何压榨乌克兰,同时压榨自己人性的故事。整本书都很2,就有一个情节我很喜欢:一个共青团员把自己的团员证扔进火炉,团员证被火烧成灰烬。好在后来乌克兰民主化了,当年反抗暴政的彼得留拉享受到了应该享受的待遇。这是后话。

独裁者不自信,看谁都是反动派。

无独有偶,苏联有独裁者,中国也有。同样不自信,同样有秘密警察,同样四处监禁。

明朝中叶,有一皇帝,名叫朱厚照,是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满清乱华的时候,如果皇子不好好读书,皇子就会被师傅斥责一句:你想学朱厚照吗?

朱厚照的荒唐事,数都数不过来。

在位十六年,他能撇下朝政大臣,多次偷偷地外出游玩题字;他能让后宫佳丽独守空房,派人到处抢夺妇女供其淫乐;他能放着皇帝不当,甘愿当一名小小的总兵官;他自己生不出儿子,就迁怒于皇妃,赐死者有之,却从亡虏走卒中认养了二百多个皇庶子。

大明朝到他手里不至于灭亡,只不过是借着他爷爷的余荫罢了。朱厚照的爷爷明宪宗,为人颇有能力,貌似冲淡平和,实则心狠手辣,为自己的不肖子孙打下了坐守的基业。孙子倒也很有自知之名,经常在别人面前提及,他对爷爷的感恩之情。

朱厚照,因为自己姓朱,又属猪,就下令禁止百姓养猪。民间百姓,但凡有养猪者,杀猪者,甚至谈论猪者,轻者打板子,关监牢,重则斩首示众。一时间,人人噤若寒蝉,纷纷以其他名字代替“猪”这个词。

当时有大臣提出,禁猪令是为了保大明江山稳定,外敌倭寇,内保民生。因为,有犯上作乱者,便会以”杀猪”为信号,或者隐喻侮辱皇帝,或者隐喻杀死皇帝。着实为欺君大罪。

现在想想,这句话挺扯淡的。如果你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就算有人在街上喊口号,要打到明武宗,老百姓也未必赞同。因为皇帝让他们过得好,吃得饱,想说什么说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推翻皇帝?一个王朝的安定与否,不是靠屏蔽一两只动物办得到的。

明武宗那会儿,之所以禁猪,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实在太黑暗,太腐败。

正德年间,宦官专权,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物价飞涨,工商农暴力抗税频发,整个大明朝,处处矿变,处处商变。收税的官员常常遭到暗杀,国家极度动荡,政权危机四伏。正德年间,宦官专权,东厂太监行于民间,刺探民众口风,但凡有百姓说了他们看来不利于大明朝的言论,轻者被打入大狱,重者死于非命,株连九族。一时间,人人噤若寒蝉,见面不敢说话。土地兼并又十分严重,地价昂贵,很多人劳动了一辈子,买不到一处田产。而皇庄却兴旺发达,大肆圈地,大明朝皇族的皇庄,囊括全国40%土地,更有皇族低买高卖,牟取暴利。至于各地的矿变、民变更是处处出现,举目四见。

 明武宗天天出来玩,这种情况他是了解的。他看到人们杀猪吃肉,就会觉得不舒服,就会联想到自己被杀的惨状。通过禁止人们杀猪,可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莫名奇妙的慰藉感和安全感,这是明武宗发布“禁猪令”的真实心态。

环顾历史,这种昏君为数不少,几乎历朝历代都有。

宋末元初,山河沦亡。关于一种花的画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这就是无土兰花。知识分子以此寄托山河破碎的哀思。元朝皇帝认为这有损统治,予以禁止。

是昏君,是明君,一眼就看出来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靠的是你爱惜国民,不断改革变法,才能做到。出于对人民的害怕,禁止人民杀猪,甚至谈论花,这就能长治久安?大元朝基业虽大,时间却不过百年,不外乎是出自这种原因。

你养一头猪,东厂公公曰:大胆!这不是影射我朝皇孙么?该抓!

你种一朵花,西厂公公曰:大胆!敢煽动上街散步?该抓!

你请穷人吃螃蟹,锦衣卫sama曰:大胆!你敢吃我们这个社会?该抓!

不论是花,猪,还是螃蟹,都没法阻止历史。历史就是这样向前发展。连日常用语都被看成是对大明朝的颠覆,连提及花花草草会被公公们调查,连猪狗河蟹都禁止,大明朝世风日下,毫无前途,也是在所难免了。 

独裁者厉行言论审查,是因为不自信。或曰:你自信点,不就完了么?独裁者答:放松言论审查,我就真的完了。共产主义的苏联完蛋了,独裁大明朝的亡魂还附着在某个言论审查极其严格的傻逼国家上。别多想,我说的是北韩。

 

 

民国百年,写于北京电影学院

 

 

 

(采编:佛冉 责编:黄理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