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61276

南方周末 – 抑郁而死的官员——警方认定张海忠系自杀

因抑郁自杀的官员,张海忠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7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区长张海忠被发现在其办公室内颈部割裂死亡,事件引起众多猜疑,有传闻称其主管的拆迁工作招致杀身之祸7月12日下午,邯郸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称,张海忠系患重度抑郁症自杀身亡。

新京报报道,专案组介绍,7月10日12时50分,张海忠和司机杜秀峰在一家牛肉面馆吃完饭后回到区政府,两人各自进入房间。当晚8时左右,杜秀峰看到张海忠办公室没有亮灯,拨打手机也无人接听。经联系,其妻说张海忠也未回家,并让两个儿子到单位寻找。其子到区政府后敲不开办公室门,后与 政府办工作人员联系,工作人员21时20分打开门。兄弟俩进屋后发现室内有血迹,张海忠跪在床边,右手握一把菜刀,身体已僵硬。杜秀峰拨打120急救电 话,救护车赶到后将张海忠送往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发现其已死亡。

邯郸警方在张海忠办公室里发现了一黑色塑料袋,袋内装有“福龙”菜刀纸质包装盒和崭新“苏泊尔”牌不锈钢菜刀及“剃头刀”各一把。警方还在其办公室和住所发现了镇静、抗焦虑药物。

经尸检,死者颈部一处复合创致大动脉断裂;左手4处电击斑,右手1处电击斑;死亡时间为当日12时50分至13时30分之间,系大失血死亡。

据专案组介绍,认定自杀的主要依据包括:

1、现场门窗完好无损,均处于内锁状态,窗外平台无攀爬、踩踏痕迹;

2、死者办公室门外东侧视频录像显示,死者进入办公室至21时被发现死亡,期间无人进出;

3、经公安部和省公安厅刑事技术专家认定,死者颈部复合创自己能够形成;

4、现场带有血迹的菜刀刀把有右手指纹、刀背两侧有死者左手指纹,证明其两手握刀自杀;

5、现场足迹除死者外,均为抢救人员所留;

6、现场饮水机电线被锐器割断,铜线外露,上有电击熔珠,死者双手均有电击斑,该处有死者拖鞋灰尘足迹,证实死者在此双手被电击,造成电源空气开关跳闸、室内断电;

7、现场物品摆放正常,无翻动、搏斗痕迹。

专案组在现场勘查和鉴定后认为,从张海忠颈部创伤及“在办公室和住所发现有镇静、抗焦虑药物,结合调查大夫情况,分析张海忠患有精神疾患的可能”,据此认定,张海忠确系自杀。

据介绍,专案组民警在调查中听张海忠家属反映:“最近两个月他一直比较忙,回家也睡不着觉。以前就有这个症状,他本人也怀疑有抑郁倾向。”

警方转引邯郸市中心医院医生的说法称,张海忠今年6月25日和7月3日两次前来就诊,自述喝了镇静药以后一天只能睡5个小时,医生给他开了思诺思等镇静类药物。

邯郸市公安局技侦支队支队长马延军说,死者最近曾和一朋友发短信说有厌世等思想的话。

警方未解释张海忠自杀具体动机,通报会持续了10余分钟结束。

张海忠身亡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传闻称其主管的拆迁工作招致杀身之祸百度搜索“邯山区区长张海忠”,可以发现,最近几年有关张海忠的报道,几乎都与拆迁工作有关。

邯郸市人民政府官网上一篇报道显示,2011年5月25日,张海忠出现在邯山区重点工作调度会上并发表了讲话。张海忠要求:要把重点区片拆迁作为推动三年上水平的重要抓手,分包领导、相关部门和乡镇办事处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分析、缜密方案,进一步加快跑办、主动对接、完善手续,确保重点区片拆迁适时启动、迅速推进、一举成功。

财新网报道称,邯郸当地一名知情人士透露,他认识张海忠多年,其人性格乐观豪爽、常在酒席上“击缶而歌”。张海忠的一名大学同窗表示,他不相信“乐观、对事业有极度上进心的”张海忠会选择“自杀”。

坊间流传,张海忠之死将影响邯郸当地的拆迁进程,进而改变“政治格局”。

据此前南方周末网报道,不完全统计,2009年经由媒体公开报道的全国各地就有13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大部分为自杀。而2010年据媒体报道,最少有8名不同级别的官员自杀身亡。

“高位重权”、“好生活高福利”的官员们,为何会走上绝路?有关方面在介绍这些官员的自杀原因时,多为“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困扰”等。

《羊城晚报》报道,《人民论坛》杂志曾对全国100多名官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过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心理压抑。其中,64.65%的受调查者认为,官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官场潜规则对个人政治前途的压力”。

不少专家在分析官员自杀现象时也提及,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领导模式、思维方式均需更新,自己又面临巨大的晋升压力,而日臻完善的问责机制,也让官员的心理压力大增。

中纪委首批特聘研究员、中山大学吴志雄教授认为,公务员的压力缺乏倾诉对象。同事之间关系比较微妙,而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有压力也不好对家人说,因此官员的压力很容易会无人可倾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