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合力才是真正的不可抗力

作者:梗叔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7-30

本站发布时间:2011-7-30 10:27:23

阅读量:10次

  “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造成至少40名同胞罹难,200多人受伤,正当舆论质疑高铁建设大跃进、管理严重失职之时,铁道部未经程序合法的独立调查,即在事故次日由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对外声称“事故原因是雷击造成设备故障导致”,依我看,王先生是把人祸嫁祸为天灾,把工作不力推脱成不可抗力,在吹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时候把民众当白痴,出了事自己装白痴,不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吗?

  在随之而来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一位网友表示:“到了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这真是这个时代最沉重、最触目惊心的隐喻,鲍鹏山教授甚至如此写道:“政治停在那里,经济飞速而至——追尾了。”是的,我们都生活在一辆巨大的无形的 “和谐号”上,驾车的人最关心的不是列车将驶向何方,而是关心收够车票款后,自己能提早下车。人人都知道这辆列车不安全,但谁也不敢让飞速的列车停下来,因为这很可能车毁人亡,就犹如这个社会被GDP绑架,一旦经济神话破灭,统治的合法性将会严重动摇。

  在我看来,这次的悲剧,和前不久发生的郭美美事件,均昭示着某些高高在上的公营部门公信力的破产。动车事故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多阶层的愤怒,如果没有足够的诚意来处理、善后,达至临界点的民怨累积下来,再遇到引爆民愤的重大事件,很可能演变成全面的管治危机,从而对政权合法性提出挑战。在这样的思维下,一切社会事件都是维稳事件,也就“顺理成章”了。

  事故发生后,有很多让人愤怒乃至绝望的事情,但是,总有一些情景让人保有希望:事故现场群众的自发参与救援、温州市民深夜排队献血、航拍助救援、微博网友的齐心转发、意见领袖对真相的咄咄逼问、平面媒体近20年来少有的群情汹涌……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不同界别的力量,通过无组织的自发的合力,事故被呈现出来的情况肯定会很不一样。正如朱健刚教授所言,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一边在溃败”,但“另一边也在建设”。

  近年来频发的社会事件,让我想起胡适先生在《爱国运动与求学》中引述易卜生的话“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好像大海上翻了船”,胡适认为“呐喊救不了国家”,“最要紧的是救出我自己”,个人的求学成才方为救国之预备。该文的时代与事件背景与动车事故不同,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其实是无法自救的,甚至无法自保——从来没有一次事件像动车事故一样,让普通的民众觉得愤怒与不安全感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如果这一次再不发声,体制就永远没有改变的可能,明天,坐上“和谐号”的,很可能就是你和你的亲人!

  是的,我们必须承认,民众(包括我们自己)的起而行之,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出于道德的自觉,而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捍卫。同时,我也不完全同意一些学者把汶川地震中的百万志愿者自发救援、上海胶州路大火后的全城悲悼解读为公民意识的觉醒(当然我理解他们在公共议题中为公民社会鼓与呼的苦心),因为感动与血性不完全等同于公民素养,没有权利的意识,没有问责的勇气,没有宽容的精神,没有守望相助的联结,不能算是成熟的公民。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没有人能解放他人,任何人也不会自己解放自己,人们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共同获得解放的”。而这种改造世界的动力源泉从何而来?胡小军先生曾经这样表达他的观点:“每个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都会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希冀与想象,这种想象和现实的差距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势能,这个势能就是普通人参与改变的动力。”

  在这种动力的基础上,我尤其看重个体之间的合作,而公益组织往往承担了这种平台的作用。家工作营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原田燎太郎先生曾经说过,他和志愿者们到麻风病康复村去开展工作营,和康复者一起生活,是在重新发现和联结“人和人之间的纽带”。我认为: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每一个以自由为前提的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自我觉醒的个体,内心深处涌起的对公义的追求和旁观他人之痛苦,就是这个纽带。这种纽带会产生新的社会资本,如信任、互助、友爱等。令人痛心的是,在中国,这种社会资本往往是通过灾难来临时体现的,是没有稳固的根基的,如果要落地,这个根基就是我们所生活的社区。

  作为公民社会推动者,我们所希望尝试的,就是通过回归社区、植根社区,在社区里创造行动和联结的平台,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培育公民对话的素养、宽容的精神、行动的能力,而“从声音到行动到改变”,就是在这种联结的过程中逐渐生长出来的。有了这样的公民,就等于为高速奔行的列车上了一道保险阀。因此,诸位同仁无须太悲观,国家有希望,未来有希望,希望在于我们仍在深深凝视,在于我们没有放弃彼此,在于我们没有轻易怀疑自己努力的价值。

  思考未来,我逐渐感觉到,权贵与资本越来越紧密的结盟,使我们面临的改革困境,已经和三十年前完全不同了。而对公民社会而言,真正的考验和挑战远未到来,如何在急剧变动的社会转型期达至有机团结,发挥更大的能量,是公民社会下一阶段的重要命题。只有在公平正义、尊重个体、非暴力等价值共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超越左派与右派、革命与改良、体制内与体制外、精英与草根、高层与民间之鸿沟,从而避免恶性冲突,达至更大的社会团结与合力。

  “恩格斯曾有论断,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力量所期望的方向,而是多种冲突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方向。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程中,每个人都扮演一个角色,都是合力的一个方向,或进步或退步,抉择全靠个人。”(郭光东《我们都是“蜗牛”,但我们一心向前》)同志们,连我们党的理论导师都这样说,我们还有什么好灰心的?

  公民参与,民间合力,必然是未来的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铁道部”们如果还能掩埋得了,那才真叫“奇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