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东:华文教育 不只是教育华文

(2011-07-07)

早报导读

● 艾东

拜访友人,偶然见到友人读中二的儿子年中高级华文考试的试卷。其中两篇作文的原文及老师的批改和评分,教人阅后不禁掩卷沉思。

第一篇作文的题目,要求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写一封信给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而这位朋友正因为爷爷对CCA(课外活动)持有不同意见而陷入“代沟”的烦恼。友人儿子在原文中阐述了以下的见解:认为“代沟”,即两代人之间思想隔阂的产生,除了生活时代,教育背景与人生经验差异等方面的客观原因外,沟通方式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人际关系,需要更富于情感智商的方法。在我们所见到的关于“代沟”问题的论述中,沟通方式也可能是“代沟”产生的原因之一,让我觉得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观点。具体到作文针对的特定问题,小作者继续给他的朋友支出了这样的“招数”——停止不必要的说理和争论,以“爷爷,今天学校的课外活动很有趣……”这样的热情方式开头,然后像讲故事一样来介绍课外活动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住爷爷的注意,再从中穿插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避免争吵,让长辈“老老实实做自己听众”的目的。从人的心理发育过程来看,在青春发育早期的少年时代,对长辈存有疏离逆反心理是个普遍而正常的现象,而作为身处这个年龄阶段的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能够想到以他们所理解的“情感智商”的方式,通过“趣味”来感染吸引长辈对自己所言所想的注意力,进而达到改善沟通,消弭代沟的目的,当属难能可贵。通读原文,小作者已经开始的成熟思考时而会令人惊讶;同时,字里行间依旧透出的孩子气也会不时让人忍俊不忍。而这种真性情的流露也正是文章的可爱之处。

读罢原文,再看旁侧的朱批,却顿时令人哭笑不得。在文中小作者给自己朋友“支招”的文字内容旁边,红笔批改赫然写道: “向爷爷解释课外活动是教育部规定每一位学生必选的一项活动……让长辈彻底明白教育制度下无人可避免选修课外活动”。

或许,政府的规定就是最高准则,以服从代替思考,权威压倒争辩已成为某些新加坡人潜意识中的信条。也或许,这样的说理对于那位可能也秉持同样信条的“爷爷”更为有效。然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也把同样的思维模式加之于下一代,那影响的就是国民的思考力,创造力。事关国民素质,国家前途,兹事体大矣。

第二篇作文,题目为“一个深深让我感动的学长”。照一般范文的要求,这类作文应是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交代一个人物,重点记述二三感人之事即可达标。十有八九的学生写这个题目,想也只能搜肠刮肚之余,就一所知学长编二三诸如热心帮助自己之事交差而已。过来人平心而论,能否有一位“深深感动自己的学长”,要看个人的缘分。若有尚可,若无呢?捏造事实可乎?该作文题目的大可斟酌之处本文暂不深论。

比照前述范文标准,朋友儿子的作文可称是一篇令人啧啧称奇之文。文中确有写到一位“学长”,却无名无姓。而这名“学长”,则是小作者心目中的音乐奇才:“他的躯壳之内,附着一个不羁的灵魂。十指灵活滑动与黑白琴键,指缝之间疯狂跳动的音符被它赋予生命,挟着无与伦比的气势仿佛要冲破限制激情爆破的穹庐…… 那种让音乐惊天动地的勇气无数次感染我,何谓热爱?艺术模仿生活远甚于生活模仿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他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他的一切所为只源于心底对艺术的渴求。不是那种装饰太多而没有时间沉淀的华而不实,王尔德式的唯美主义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想要的甚至是在梦呓的只是纯净的爱,是大爱,是深入骨髓的博大精深”。伴随着这样的描述,文中还透露出小作者对生命价值和自我取向的思考:“他的力量就在这里,他的与众不同就在这里。我们活着,不是为了要成为谁。在驾鹤西去之前至少需要知道—— 自己是谁。有些人穷尽一生也只做到成为什么人,他却不然,他知道自己是谁。” 读到这里,作为成人的我也不禁浮想唏嘘:包括本人在内的芸芸众生当中,到底有多少是本着自己的天性爱好,心怀欣喜,成为了自己愿意成为的人——真我,又有多少是在历经青少年时代的孜孜求学和成年后的俯仰沉浮之后成为别人期望中的什么人抑或不是……

言归小作者作文,一番激越的文字之后,我们又仿佛听到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轻吟:“或许将来某一天,他会隐居山林,细听风雨蝉鸣,花开花落。时而弹奏一曲,鸟兽与溪流就是最好的听众。日沉西海之后,再为黑夜歌颂,让星月也与其寒暄一番。”在勾起读者的悬念——“如此人物,到底何许人也?”之后,小作者笔锋一转:“其实,他的名字不再重要,那只是一个代号,而你也许永远不会在艺坛上见到他。在那些为名利而创作的‘大师’演奏的同时,他恐怕正隐匿在某处,为树林歌唱吧……看,那边又惊起一群飞鸟,他也许就在那儿,谁知道呢?”至此,我们不又在某种程度上,感到了那种被称之为“禅”的意境。

需突破旧有思维定势

不见人名,不见事例,却只见作者用自己的激情笔墨挥洒出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隽永超凡的“学长”。再问之下,方知其实并无这样一位真实的学长,“他”原来只来自作者的虚构与想象。我不禁想起曹植的《洛神赋》及其中那位婀娜缥缈的洛神仙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