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常以「中國特色」形容大陸特殊的政治與社會情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昨天在北京日報撰文指出,如果凡是與國際常識不相符合的行為或思想,均貼上「中國特色」標籤,就會貽笑大方。他認為,「中國特色」已出現泛化及庸俗化現象。

陶文昭指出,近年來,「中國特色」用得廣,但有些並不貼切;「中國特色」包含著價值判斷,只有經過歷史檢驗為正確的實踐和理論,才能被稱為「中國特色」。

陶文昭表示,「中國特色」是中性用語,並非某事物加上「中國特色」,就比原來的好;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不是高於「社會主義」;加上「中國特色」,只是凸顯其特殊性,沒有好與壞。

陶文昭指出,「中國特色」也不能單純等於中國與外國的不同。他說,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一個國家不同於另一個國家是顯而易見的,就像一個人一定具有不同於他人的特質。他說,只有認清楚這點,才能克服「中國特色」泛化和庸俗化現象。

陶文昭說,「中國特色」在宏觀層次,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與旗幟等;在中觀層次,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與文化等。

他說,鄧小平在1980年代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著眼點是擺脫蘇聯模式;蘇聯情勢劇變後,大陸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說法,意指中國堅持社會主義,不搞西方政黨制度。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