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陶文昭日前在官方媒体发表文章,呼吁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克服对中国特色的泛化和庸俗化使用。

《北京日报》7月4号刊登了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的文章,题目为《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文章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一词在涵义上有变迁。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着眼点是摆脱苏联模式、走中国自己的路;在90年代苏联和东欧剧变之后,中国政治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说法,着眼点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不搞西方的政党制度、政治制度等;进入21世纪后,使用 “中国特色的”各种说法,着眼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维护历史传承。

美国中文网刊《中国事物》主编伍凡对此评论说,

“这个问题反而有意思。其实中国特色是80年代开始提出来的.看那时候的环境,80年代提出来,它要想区别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路线,搞阶级斗争,搞破坏,大跃进。现在它要搞邓小平提出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走发展经济的道路。但是发展经济的道路是怎么样一个道路呢?我们回忆看到实际上外国资本、外国技术、外国的经济管理等于是用资本主义那一套嘛,才发展了中国的经济嘛。但是它的政治系统还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本身就是不配的。但是你怎么样让人家接受呢?我认为在那个状况下,就加了一个特色。而这个特色越久越特色了。它非要用特色掩盖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共产党。现在人家走上了一个垄断资本家的道路,垄断资产阶级的道路。所以现在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特色是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走上了一个中国官僚、垄断、资产买办这样一个道理。这才是它的特色,但它不能公开讲,所以它把它给掩盖起来。”

文章说, “中国特色”目前被大量使用,但有些使用并不是很贴切。只有区分不同使用的细微意义,才能对“中国特色”做到严肃而准确地使用。 “中国特色”在本义上是个中性词,并不是某事物加上“中国特色”来形容,就比原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高于社会主义。文章说,“中国特色”也不等于中国与外国的不同,应克服 “中国特色”泛化和庸俗化现象。如果凡是与国际常识不相符合的行为与思想,都贴上“中国特色”标签,就会贻笑大方。例如,踢假球、吹黑哨是不能冠之以“中国特色”足球之路的。而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东西,虽然可能为中国所独有,如“大跃进”、“文革”,但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着价值判断,即只有那些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才能被称为“中国特色”。

美国纽约的中文政论杂志《北京之春》主编胡平对此评论说,

“应该说这篇文章还是有正面的意义。它主要是对中国特色的概念做了一个分析和澄清。显然作者就是对现在中国特色这一概念泛滥成灾不满意。”
谈到“中国特色”一词被滥用的原因,胡平分析说,

“所谓中国特色无非是当局拒绝普世价值。拒绝学习其他国家的现成的先进经验的一个挡箭牌。所以一抬出中国特色,它就用不着跟你讲理了,因为它一方面没法驳斥普世价值,也没法驳斥其他国家现成的经验。就用中国特色来做挡箭牌给你顶回去了。那么实际上它这样做把这个当挡箭牌,当然当局它有它的难言之隐。像反腐败这些问题,有的是现成的经验、司法的独立、三权分立、民主选举、廉政公署、官员财政的公开化等等。这些东西它都不采纳。它不采纳其实道路很简单,因为他们腐败太严重了。它要是采纳等于是政治上自杀嘛。但这种理解它又不能说出来。所以它就拿一个中国特色作为一个挡箭牌来抵挡,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嘛。”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的报道。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