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荷兰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大增。他们在各大学的出现和存在引起了校园内外荷兰人的关注。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新兴群体的呢?

今年四月底,荷兰《人民报》发表了一个对荷兰十五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称目前共有逾三千名中国留学生和约一千名科研人员及博士生在荷兰学习、研究和工作。

看法不一
这一消息被荷兰各大媒体转发,引发了读者对中国留学生的评论。在《电讯报》旗下的powned网站,一个署名傅思的人写道:“我打心眼里欢迎中国学生。他们总体来说都很勤奋刻苦,不会无休止地寻找借口,也能很快自立。他们尊重东道国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也不试图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我们”。

而 TJ 则认为,说中国学生勤奋已经过时了:“我曾经跟几个中国学生同在一个学习小组:他们可真的不怎么样。也许只是巧合吧,但他们几乎什么都不会。英语差就别提了,有个人还从维基百科上抄了一段,以为这不算是抄袭。”

巴恩斯和署名 lijn5 的人都觉得中国学生单调没意思,对社交氛围没什么促进,在课堂上从来不回答问题,也不愿意帮别人的忙。尽管没什么人能听懂他们的课题演讲,但老师却给打高分,因为学校要在中国人中树立形象。

融入社会?
早些时,荷兰媒体也曾刊登过一篇署名为 Maaike Floor 的文章,对格罗宁根大学学生公寓中荷兰学生对中国学生的不满进行了描述,在学生中引起反响。

文中写到:“他们不参与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在学生公寓的走廊中见到人也不打招呼,煮饭时会制造令人难忍的饭菜怪味儿”,以及“大多数亚洲学生你几乎看不到。我不觉得其它文化背景有什么问题,但他们不应该觉得跟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社交关系对于公寓楼里的生活气氛很重要。”

戴尔夫特大学的荷兰学生丽赛特觉得:外国学生需要得到荷兰校方和同学的指导、理解和尊重,他们本身当然也应该尽量入乡随俗。双方都不应该把坚持自己的习惯当成权利,互不让步,否则就难以和谐相处。“中国学生煮饭方法确实挺特殊,但荷兰学生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顺应自己。而且,大多数中国学生毕业后都想回中国,他们实际上是荷兰的客人,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人家‘融入社会’。荷兰人喜欢抱怨,这是荷兰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

当被问及对中国学生的看法时,瓦格宁根大学的德弗里斯女士对本台记者说:“他们更倾向于在中国人自己的圈子里生活,缺乏与他国学生的接触。” 她认为,这主要跟语言不通有关。语言问题还使他们在实习、参与社会活动和参加体育俱乐部等方面受到约束。

难度
德弗里斯女士认为,为了让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中国的父母甘愿倾家荡产。但是,很多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出国留学以及对专业的选择都是由父母决定的。因此,有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是特别明确,学习动力有时也比较小。

而且,荷兰的教育方法与中国差异很大。中国人注重汲取知识,而荷兰却更重视理解和消化知识。中国学生对互动的学习方法感到陌生,灵活的考试题对他们来说更有着较大的难度。

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市场开发官员博思认为,在崇尚个性化的荷兰社会,中国学生很容易变得孤独,他们需要校方的指导和帮助:“既然你把他们招进来了,你就应该去帮助他们。”

增长趋势
鉴于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发展,荷兰大学都希望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术国际化的今天,西方的高校无法忽视中国。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长戴克格拉夫是倡导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的领头人之一,同时他也并不否认,在争夺中国科技人才的竞争中,荷兰实非赢家。他对荷兰提供给外国学生的低额奖学金制度表示遗憾,对荷兰内阁大规模缩减财政开支会导致更少的中国学子来荷兰攻读博士生表示担忧。

本文题图人物与文章内容无直接关联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