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读书!读书!!(上)

 荐书人 / 刘桂新(武汉大学)

各种各样的书单已经够多了,北斗上就专门开辟了一个荐书栏目。看到那些自己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书目,心里就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恐慌。我不是害怕自己存在知识盲点,因为再渊博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知;而是害怕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但同时我也总觉得之前开列的书目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能帮助读者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也正如谷卿文章标题所表达的,是“一份挂一漏万的书单”。不过我不喜欢挂一漏万,我更喜欢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因此便有了开列一份书单的想法,我对这个书单的要求是必须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有人说,读到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在旅途上巧遇知音的过程。似乎书与人也是要讲缘分的,别人喜欢的书你不一定喜欢,或者根本不适合你读。

我把这样一种读书看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或者纯粹是以读书为目的的读书。读书本身即是目的,即是心灵获得自由的过程。

书承载两个东西,一个是艺术,一个是思想,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价值,阅读它们能直接给读者一种审美愉悦;思想本身不具有审美价值,对除文学作品之外的书籍的阅读之所以也能给有些读者带来愉悦是因为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思维的乐趣和知识增长的乐趣。

需要指出,上述分类是概念化、模式化的,因为文学作品虽然是通过审美直觉来愉悦读者,但它同时也承载了作者通过艺术形象所表达的思想;而非文学类书籍也由于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同样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两者是相互交织掺杂在一起的。

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追求文学作品本身给作者带来的愉悦;而阅读非文学类作品的时候读者更有意识地追求的不是作品的艺术性,而是作品的思想性。这些作品将一系列的观点和我们平时所难体认的事实体系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带动读者思考并且逐步型构读者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思考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从非文学类作品中获得观点的过程本身也是享受这种思维乐趣的过程。因此不管主要是追求作品的艺术性还是追求作品的思想性,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快乐。

但读书的冲动不仅仅源自于对快乐本身的追求,还源自于我们想认识这个世界,并且力所能及地改变这个世界。我们把关于这个世界的观念一个一个装进自己的大脑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和强者,安稳舒适地走过这一生,然后和这些观念一起安详地死去。我们把那么多的观念装进了自己的脑子里,如果只是关照自己以及身边的少数几个人,会不会太对不起上天对你的智慧和机遇的馈赠?而且如果说每一个人都只有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下如何更好地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延长或扩展,而不是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毅然决然地消失在宇宙的洪荒里?历史不会记住一个每年生产出五吨粮食的人,也不会记住一个在流水线上触摸过你电脑零件的人。历史能够记住的人太少了。当然,至少你的亲人会记住你的,如果你确实值得他们记念的话。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以后,你在他们身上的付出和影响会作为你的价值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延伸。但这些人终究有一天会死去,而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即使能够通过这些人影响他们身边的人而继续传播,也会越来越淡漠,最终在渺茫的宇宙中,你像是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任何形式的抗拒生命消逝的举动都是徒劳的。但我们并不因此就有理由陷入价值的虚无,因为我们还有努力的空间,即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当你为那些不相干的人的利益牺牲的时候,那些普罗大众可能还是不能都记住你,但你的价值已经延伸到他们身上,他们会把这种价值继续传递、延伸,我想这是一个人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方式。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你的头脑里装满了睿智美妙的观念,你实在不忍心在他们为这个世界短暂效劳之后就随你一起被带进坟墓,从此永不见天日。于是你可以将它们诉诸笔端,让它通过文字这一载体继续传递给其他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才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我们才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才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我们读书是为了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所交代。不仅为了愉悦自己,也为了愉悦别人。如果你刚好是一个聪明睿智、满腹经纶的人,你要做的不只是偷安此生,还应该承担起与你的智识相匹配的使命。

因此相比于那种更为纯粹的读书还有另外一种更为“功利”的读书。在支持那种为了审美和知识本身的乐趣而读书的同时,我也鼓励一种更为“功利”的读书,这种功利的读书是为了用一种“批判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然后携此武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就我个人而言,在一个让每一个人都活得如此卑微的时代,我实在没有闲情逸致去吟风颂月、相与酬唱。这种“功利”的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但乐趣在书外,乐趣在“提携玉龙为‘民’死”的快意。当然,这里的“功利”显然不是指那种为稻粱谋、为学历、为证书的读书,这种读书简直就是对读书本身的侮辱。

 

北斗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启蒙。启蒙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我从不怕别人说我居高临下,自命不凡。我在说启蒙的时候是把自己也摆在了一个被启蒙的位置。人需要时时反省自己,启蒙是一个终其一生的过程。

青年时期,人的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一方面影响是来自他的同龄人。那些与他有着相似处境和困惑的人的想法和经历更能够对他们产生影响。北斗网上大学生群体思想和情感经历的展示能够给同龄人带来更为深切的启蒙效应。但同龄人之间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气质上的感染。这些同龄人的见识和阅历毕竟与你相仿,都甚为有限。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智识上的启蒙,我们恐怕还需要另寻它途。

我们认为我们的父辈逊毙了,没有能力成为我们启蒙的源泉;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体制化的洗脑教育。通过自我启蒙来突围应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最为明智的选择。况且任何封闭的体制都不可能是密不透风的,市场化大潮已经为我们冲开了缺口,启蒙素材的获得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在没有新闻自由、写作自由的环境下,我们依然能实现自我启蒙。

体制内成长起来的或者脱离体制的独立知识分子还是太少,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耳聆听到他们的教诲,国外的启蒙资源则更是只能为极少数年轻人所享有的。北斗上的文章当然也能成为启蒙的一个资源供应者,微博上、校内上的消息当然也在为一代人的祛昧助力。但我说的是,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自我启蒙。是的,读书!

我一直主张读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跟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交流。这是提高自己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就阅读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阅读相关问题的著作,就阅读对这个问题有最权威解释的人的著作。我不主张读书的无所用心,而是主张更有目的有意识地读书。同样是读书,如果我们既能获得同样的乐趣又能更有效地提高自己,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后者呢?有人担心,这些人自己会不会高攀不起。其实,他们也有平易近人的时候,因此读书应坚持从易到难。读书有时候还可以不求甚解,因为你不懂的地方可能是需要其它方面的知识作支持,这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先存疑,等其它板块的知识增长起来,相互参看,你会发现很多原来不能理解的问题自热而然地就理解了。

这里还要回到开篇所强调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它其实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我们首先要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或者说形成一幅知识地图,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不断地将这个知识框架给充实起来。虽然即使这样还是会有知识盲点,但只要我们头脑中有了这样一幅知识地图,我们就能按图索骥,准确地锁定某个问题的区域,确定解决某个问题所需要调动的知识。我这里要给大家推荐的这个书单,主要就是起到这样一个知识地图的作用。

另需声明的一点是,当有人从下列的书目中看出我严重的意识形态偏向时,肯定会诘问我这是否与我所强调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相矛盾。我不否认这是一个带有导向性的书单,借用他们的意识形态话语来说,这个书单是“自由化的、西化的”。但在我看来,自由主义是一切独立自由思考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你才有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左派或者右派,否则你就只不过是一个精神上的脑残、奴隶。因为自由主义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它不同于任何其它主义的地方就在于,任何主义的存在都是以自由主义为前提的。启蒙的意义不在于给你某种具体的知识,而在于培养人的一种自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起点,但绝不是终点。这个书单所强调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是进行自由独立思考的基础,因此这个书单只是提供了一个起点,而且我们也只有从这里出发,我们在智识上的发展才能获得无限可能。

 

推荐书籍(点击蓝色字体书目可下载):

 

 

一、历史

 

(一)中国史

1. 伊佩霞: 《剑桥插图中国史》

2. 费正清: 《中国:传统与变迁》《美国与中国》《中国新史》

3.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4. 钱穆: 《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新论》《中国文化史导论》

5. 谢和耐: 《中国社会史》

6. 吴思: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上的生存游戏》

7. 孙隆基: 《历史学家的经线》

 

(二)中国近代史

1.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2.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全集》《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

3. 莫里斯·迈斯纳: 《毛的中国及其后》

4. 杨奎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5. 杨奎松、沈志华、高华等: 《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81》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6. 秦晖: 《问题与主义》

7. 朱学勤: 《书斋里的革命》

8. 沈志华: 《朝鲜战争揭秘》

9. 雷颐: 《被延误的现代化》

10. 高华: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

11.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 《胡适杂忆》

12. 徐友渔: 《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

13. 丁抒: 《浩劫》《人祸》

14. 王友琴: 《文革受难者》

15. 余习广: 《哭天:大跃进·苦日子重灾区典型调查》 、 《擎起共和国圣火:右派囚徒与国策死刑犯之路》

16. 杨显惠: 《夹边沟记事》

17. 杨继绳: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 《墓碑》

18. 特里尔: 《毛泽东传》

中国近代史是我个人最关注的一块,因为这一块为更多的谎言所充斥。“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过去是不可更改的存在,它的真或假跟你真的有那么大的关系么?当然有!它关系到你生活的这个国家能否以真实的历史为镜鉴,从而在一条更合理的道路上发展,它关系到该国国民能否获得一种正确的历史观,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历史进程。

中国自古便有用历史为政治宣传服务的传统,近代以来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你想生活在真实中,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不读官方的历史书。故在这里,任何带有官方色彩的历史书都没有入选。

 

(三)世界史

1.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 菲利普·李·拉尔夫等: 《世界文明史》

3. 帕尔默、科尔顿: 《近现代世界史》

4.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5. 威廉·麦克高希: 《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6. 保罗·约翰逊: 《现代-从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

7. 朱学勤: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四)国别史

1. 《剑桥插图德国史》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 《剑桥插图法国史》 、 《剑桥插图伊斯兰世界史》

2. 梅尼克: 《德国的浩劫》

3. 钱乘旦: 《英国通史》

4. 平森: 《德国近现代史》

5. 远山茂树等: 《日本近现代史》

6. 钱满素: 《美国文明》

7. 沈志华: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苏关系史纲》

 

(五)历史哲学

1. 卡尔: 《历史是什么》

2. 汤因比等: 《历史的对话》

3. 沃尔什: 《历史哲学导论》

4. 吕森: 《历史思考的新途径》

5. 巴勒克拉夫: 《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6. 埃尔顿: 《历史学的实践》

 

(六)重要历史档案

1. 张国焘: 《我的回忆》

2. 弗拉基米洛夫: 《延安日记》

3. 李德: 《中国纪事》

4. 王明: 《中共50年》

(采稿:徐毅磊 责编:徐毅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