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科力 | 评论(0) | 标签:辛亥, 辛亥革命, 晚清

在回顾那场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大革命时,有人提出疑问,晚清革命党人暗杀对象为何多为清廷中的开明大臣?社科院的马勇先生则说,要用温情和敬意重新评价辛亥革命,他的温情和敬意,更多献给了晚清政府而非革命者。

反思历史最忌“倒放电影”,以我们今天已熟知的种种标签和定论,把晚清各色人等以“立宪派”,“革命派”,“保皇派”,“开明士绅”,“反动军官”等标签一一归类,省事倒是省事,也最清晰明了,然而历史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每个晚清人物只用一个标签就能概括?时隔如此之久,也许已经没人关心这种问题,我们需要的不过是拿历史故事消费而已。

《辛亥:计划外革命》没能提供反思辛亥的完整框架,没有面面俱到的史学分析,它甚至只提供了铁路国有和保路运动这一条主线,只记录了跟川汉铁路联系紧密的几个人物,但这本书却深深打动了我。原因即在于,这本书描述的人物富有人情味,面部轮廓清晰,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行均有史料佐证,这又把本书跟历史八卦区分开来。

本书另一个打动人的地方是,它没有以正义与邪恶,进步与落后,开明与专制这种二元思维去评价历史人物。满清重臣如盛宣怀,端方,王人文,赵尔丰等人,既有狠毒算计,互相倾轧的一面,其实也有开明进取,顺应民意的另一面,反观铁路商人和革命志士,亦复如此,甚至表现出了更多的贪婪、自私和不择手段。

官方教科书的结论认为,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与民争利,借外债修路是卖国行径。但《辛亥:计划外革命》却用大量史料证明,以川汉铁路为例,在收归国有化之前,铁路商办政策早已弊病百出,地方铁路公司腐败横行,效率低下,与民争利,民不堪其扰,所谓的筹款修路,不过是地方士绅敛财的名头而已。川汉铁路兴办以来,仅筹集到全路所需款数的十分之一,且多来自民间,照此速度,还须90—100年的时间这条铁路方能完成。此外,公司经营管理不善,财目混乱,贪污浪费严重。已筹集的1000万两路款,被层层贪污挪用的就达200万之巨,更为严重的是,川汉铁路的集资款在上海炒股被套牢,亏损300万两,川汉铁路公司实际上已经处在破产状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清政府决定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并制定了详细方案。铁路国有方案照顾了各方利益,初期虽遭到湘鄂、广东等省强烈反对,但后来已被基本接受。惟有川汉铁路公司,初期对铁路国有采取观望态度,后却坚决拒绝,并把保路运动上升到维护宪政,抵御外侮的高度。为何?原来是朝廷的国有化细则中,拒绝承认川汉铁路公司炒股亏空的三百万两,这才触怒了既得利益集团。

清王朝体制落后,内忧外患导致政令不通,地方官员离心离德自不待言,然而,清廷后期的改制图强,欲求宪政早成也是事实,而在权力和利益调整中,各路组织如同盟会、保路同志会的自私贪婪,动辄代表人民其实完全是为一己之私的做法,难道不也是事实吗?“但愿满人多桀纣”的想法,真实反映了革命者不择手段也要打破一个旧世界的欲望。相比之下,晚清中央政府和地方大员在关键时刻后退一步,没有“负隅”到底,也确实值得我们以温情和敬意待之。(原文载《财经文摘》2011年第8期)

王科力的最新更新:

民主化转型:目标与路径 / 2011-08-08 22:32 / 评论数(7)维权律师,政法系新贵? / 2011-08-03 00:19 / 评论数(1)不受待见的独立参选人 / 2011-07-05 08:51 / 评论数(2)钱明奇的“侠客”行 / 2011-05-30 11:34 / 评论数(6)公民社会要像凌凌漆一样拉风 / 2011-05-23 22:33 / 评论数(8)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