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以来一直奔波于舟车之间,无暇撰著,耽误了《邹鲁年谱》序言的撰写,有愧于朋友。今日试图为正在排版的冼玉清《广东印谱考》撰写序言,然身体欠安,思想无法集中,不知从何下笔,不得已只好玩博客,做点热身准备。

     斋主一直想以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抢救为主旨来写一篇论文,总结近十几年来中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成就,但是一直苦于没有时间坐下来码这类文字,因为手头没有完成的著述还有不少。

 

 

    回眸过去十几年中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斋主一直不敢恭维,而对于中文文献数字化的建设则有痛心疾首之感。

     在中国开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期,图书馆界从863、985、211或者其他来源弄到了不少钱,也设立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开始大规模的书刊扫描,也就是数字化吧。最初扫描的书刊是1970年代的书刊,后来逐渐延至建国后的各个年代。扫描的基本方法是按照书架的顺序一路扫过去:取下书刊——切开书脊——拆去装订线——将书刊变成单页——高速扫描——重新装订成册——重新上架。这种扫描的方法效率甚高,书刊的数字化质量与数量比翼双飞,令许多人欢欣鼓舞,后来因为著作权的诉讼骤起,图书馆界不断吃官司,数字化的工作只好从公开转入地下,也就是扫描工作一如既往,但是不再将数字化的成果挂在网上。斋主将这类图书馆数字化称之为建设性破坏,因为经过这类数字化以后,建国以后的书刊大多已经毁容,已无品相可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建国后的出版物已经扫得七七八八了,于是图书馆界开始将书刊数字化转向了民国书刊。民国书刊的纸张大多已经变黄变脆,许多书刊翻阅都需要格外小心,否则会碎屑横飞。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图书馆界发扬大无畏的数字革命精神,展开了一场美名曰“破坏性抢救”的数字化工作:取下书刊——切开书脊——拆去装订线——将书刊变成单页——高速扫描,可怜的民国书刊啊,经过这番蹂躏大多已经无法重新装订成册,许多最终沦为散页碎屑,金枝玉叶瞬间成了残花败柳。

    斋主深知:文明的进步总是需要付出代价。例如:我们不能因为车祸每年夺去几十万人的生命而废黜汽车工业,让人们重新回到马车时代。但是,图书馆好歹是个文化单位,图书馆的管理者多少总得有点文化,怎么能够如此野蛮地借“数字化”建设之名糟蹋书刊,特别是民国书刊!

    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内容为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书刊,特别是历史书刊,其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信息价值,它还有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等多重价值,不懂得这些价值能够说是有文化吗?

    中国文化的传承一直是依赖民间和个人的文化自觉,而不是历朝历代的官府。这是斋主的一贯观点。在这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我们见证了作为“官府”职能延伸机构的图书馆如何破坏文化的现实,尽管很多人尚未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文化的罪人。

    请同仁们记住那些破坏书刊的数字化项目,记住这些数字化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责任者,历史将把他们钉在中国文化的耻辱柱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