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愈具情绪性的评论意见,在网络上流传愈广?

当伦敦地铁遭到恐怖分子攻击时,大部分英国人第一个直觉反应,是打开电视看BBC,或打开收音机听BBC。当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飞机撞击时,大部分美国人的第一个直觉反应,是手持遥控器轮流看各家电视新闻的实时报道。

发生重大灾难时,人们迫切需要的,是可以信赖的讯息。让他们可以知道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事件正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中,并且得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英国和美国,各有他们不同的方式提供大众“可信赖的讯息”。英国存在着一个“权威媒体”,这个媒体长期以来拥有庞大的资源,吸引了第一流的新闻人才,依照其新闻专业,而非政治宣传或商业竞争的价值,来报道新闻。美国则存在着一个高度竞争的媒体环境,各家媒体必须随时兢兢业业争取社会关注,商业竞争使得这些媒体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像BBC那么有权威,但这些媒体加在一起,却可以提供一个立体的可信图像出来。

BBC记者只认尽力提供事实真相与解释的新闻专业标准,英国民众可以相信BBC报道出来的新闻内容。美国各家媒体独立自主地跑新闻,要是他们分头竞争跑出来的消息,有不约而同的部分,那么民众就能相信应该是接近事实的。

这两种模式都出过问题,捅过娄子,但基本上他们的运作是对外开放的,所以问题也掩藏不住,总会暴露在社会眼前,遭到批判检讨。

今天这样的时代,网络当然也是提供讯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发生重大事故时,却会暴露出网络集体讯息的根本缺点。没有记者,没有办法进行一手访问,没有编辑查证过程,只能够传送片段数据,片段数据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与意义无法定位,很容易就被过度扩大,或遭到忽视。

缺乏新闻专业节制的网络讯息,通常混杂了报道与评论,而且往往愈具情绪性的评论意见,在网络上流传愈广,被很多人直接认定为事实。结果不只事实会被湮没,更糟的是,连追求事实的冲动也一并被掩埋了。

对照伦敦地铁爆炸事件,更不要提“9·11事件”或日本大海啸,温州动车事故是件比较单纯的新闻。前面列车为什么慢了或停了,后面列车为什么会追撞上去,车厢里有多少人,搜救了多久找到了多少死者伤者,谁以什么样的程序决定搜救步骤,又以什么理由决定了将事故车厢推离现场,决定了铁路恢复通车……这些问题都很直截了当,照道理说也都很容易有其明确答案。

如果事件当下,不同媒体提供的消息没有两样,人们为找到一个可资信赖的管道而发愁,那么高度关切事件的人,可能就会产生集体焦虑,转而相信网络上任何情绪激动的传言了。

建构一种能让社会普遍信赖的新闻机制,刻不容缓!

(作者为台湾作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