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画乐无穷 ——著名学者、画家牛克诚的学术、创作之路

日期: 2008-06-16  信息来源:
文化传播网  

在牛克诚的工作室中,写字台的旁边就是画案。读书、写作累了,他就画上几笔,画累了就又读书。这两项工作既互为休息又相互促进,从
而使他的绘画史研究渗透着感性体验,也使他的绘画创作拥有着理论支撑。牛克诚非常满足、自乐于这种亦文亦画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他享受并创造着……

牛克诚在创作中

甲骨文的懵懂之缘

牛克诚很小的时候就整天翻弄一本书,那书没有封面,一页一页都是一些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的东西。当时,他只是看那些勾勾弯弯的象形字觉着有趣。后来,他才知道:那本书乃是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字研究》。

这是一本研究甲骨文及金文的著作,是通过甲骨文、金文而复原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古文字学、历史学书籍。这样一部高深的书,竟是牛克诚的启蒙
读物之一。后来,总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他在幼儿园时就开始读历史学博士生的必读书了。牛克诚笑说:翻这本书可能只是一种偶然,但它却培养了我的人生价值
观,这就是“崇尚学问,以读书为乐”。

1979年高考,牛克诚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录取。这使他兴奋得彻夜未眠,尽管许多同学还在为他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绩却报了一个冷僻专业而惋惜。当时,他有一种强烈的学术英雄主义崇拜心理,他要做一个像郭老那样能认识甲骨文字的人。

进入北大后,他大部分的时光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当时,郭老的《殷契粹编》、《两周金文辞大系》等甲骨文、金文方面的书都是“库本书”,
不能拿出馆外,也很不容易借到。他就极早地到图书馆去排队,一天下来,能够借到这些书就特别开心。那一段时光,他用硫酸纸描摹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金文字
形,并抄录了郭沫若《卜辞通纂》、唐兰《古文字学导论》、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王国维《古史新证》等书的重要篇章。由此,他既体悟了古代先民创立文字
之初的“汉字思维”,也养成了探究高深学问的深厚情结。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牛克诚到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了一年。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宋元名画之多而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并称国内三大博物馆。
在这里,牛克诚近距离地看到了那些原来只是在画册上看到的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李成《茂林远岫图》等真迹。他看到了一个在古文字
之外的古代图像世界。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曾希望培养他从事书画鉴定。然而,笃情的牛克诚仍执意要研究甲骨文。

1984年,牛克诚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原因就是该系毕业后可以留在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而郭老主持的甲骨文大型资料汇编《甲
骨文合集》的工作就由该所担当。此外,郭老曾兼任该所所长,而牛克诚的导师田昌五先生正是郭老亲自主持的《中国史稿》的骨干成员,这样,在郭老历史学的传
承谱系中,牛克诚就成为第二代传人之一。

从甲骨文字“移情”色彩绘画

牛克诚后来并没有研究甲骨文。这次与甲骨文分手是由于“非个人、也非由个人能够控制的原因”。从他对甲骨文、郭老、田昌五及历史所等饱含深情的叙述,可知他与甲骨文的分手一定是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

但他仍以不变的深情执着于学问。那本《甲骨文字研究》一直带在他的身边。

牛克诚在学术界被广为知晓,是由于他那部近70万字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的学术著作《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

虽然绘画与甲骨,是两个相差很大的研究领域。然而,在这部著作中,人们可以发现,牛克诚所用方法,与郭老的社会史视野下的甲骨文研究、与他
在北大考古专业所学的考古“类型学”的手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本书中对于材料的旁征博引,又仿佛可以见到他当年在北大描摹甲骨文字形的穿凿工夫。
从甲骨到绘画,只是表面上的移情别恋,而牛克诚对学问的深厚情怀则始终如初。他说:“我跟学术有一个约定。”这个约定就开始于他儿时翻阅那本《甲骨文字研
究》。这让我们联想起古时候婴儿的“抓周”,那是一个定下了他一生志向的行为。

《色彩的中国绘画》出版后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色彩中国”学术奖等。

《色彩的中国绘画》通过细致的研究考证,向人们呈现了中国画异彩纷呈的“色彩”世界。它告诉人们,色彩的中国绘画是怎样发生的,它的技法与
观念等是怎样形成的,水墨画又是如何取代了色彩绘画而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形态,色彩的中国绘画在历史上又经过了几多变体,色彩的中国画是如何走上风格
化道路的,中国古代绘画又是怎样
“非绘画化”的等等。在这部著作中,牛克诚用历史学的材料处理、考古学的类型学分析及图像学的阐释方法,将对绘画作品细致的语言技法分析与时代社会思潮相
结合,将绘画技法层面与绘画的创作主体相结合,以新颖的视点、独特的手法和翔实的材料,做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从而改变了我们对于中国画的原有印象,使中
国古代绘画在我们的视野中呈现出一个完整、全面的风貌。

但是,牛克诚并没有满足于这一研究。他考虑到这部《色彩的中国绘画》主要是侧重绘画史的纵向梳理,而就中国古代服饰、建筑、绘画等方面的色
彩观念及其表现等,还需在横向上一项项地深入研究。从2003年起,他开始领衔主持“中国传统色彩学”这一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如果
说《色彩的中国绘画》是在告诉人们,在中国古代,色彩绘画与水墨画一样渊源有自、自成体系,那么,“中国传统色彩学”则想告诉世界,与西方色彩学相并峙,
在古代东方,还存在着一个“中国色彩学”。

享受亦文亦画的快乐

牛克诚还是一位著名画家,以青绿山水画见长。这一绘画形式在唐宋时期曾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但随着北宋以后文人画的兴起,这一山水语
言形式的发展受到遏止,在当代画坛,与工笔重彩人物、花鸟画相比,青绿山水画家更是凤毛麟角。牛克诚选择这一绘画形式,并不主要是由于画这种画的人比较
少,他是在整理了色彩的中国绘画发展史后,发现了青绿山水在语言上的再兴必要与可能,从而在这一绘画样式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从古代绘画史的发展历程看,水墨浅绛山水与青绿山水是并行的两条发展线路,而这两种山水形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划分,更在其背后各自隐含着
“文人”与“工匠”、“水墨”与“色彩”、“写意”与“工笔”等不同创作观念。在古代,这些观念是互相对立、难以调和的。而牛克诚的青绿山水,则将水墨与
重彩结合起来,写意与工笔结合起来,用水墨呈其韵,重彩显其质,融合了水墨的流动感与重彩的塑造感,从而以独特的绘画语言成为当代青绿山水的代表画家之
一。

能够将水墨与重彩这两种绘画语言统一于青绿山水之中,与牛克诚宽广的绘画史视野有关,也与他全方面的绘画素养有关。他不但精于色彩,同时,也擅长水墨,在书法、篆刻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

牛克诚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当代画家,他将自己对于中国画一些理论问题的思考,形成一系列学术主题,并通过研讨会、画展、评论等形式进行探究或
推广。在日本研修期间,牛克诚策划并主持了在日中国艺术家“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研讨会,回国后,他又策划并主持了“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都成为一时
话题。他还担任全国第四、五、六届工笔画大展,首届全国重彩画展,“彩墨境界”“东方既白”“学院工笔”等学术展的学术主持或评委。他撰写的《工笔画——
超越的行程》、《当代工笔画的语言形态》、《超越的语言与语言的超越》及《当代中国画格局中的工笔画》等,从绘画观念与语言形态等方面论述了工笔画的当代
价值;他还与画界同仁创办了《东方岩彩》杂志并担任主编,这是国内第一个以岩彩艺术为探讨核心的学术期刊。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使他获得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
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颁发的“重彩画研究与创作学术奖”,他也成为当代工笔重彩画领域位列前沿的重要理论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