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世界經濟陷入恐慌低迷之際,國家統計局昨公布7月內地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創下37個月來新高。但總理溫家寶昨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卻只說要「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而未如過往般將遏抑通脹作為「首要任務」。而央行智囊亦說,中國是結構性通脹,貨幣政策應適當放開,「要麼提高通脹容忍度,要麼加大對農業部門的財政補貼力度」。有學者預測,未來內地通脹率將長期維持在5%或以上,周期可能長達5年。

據統計局公布數字,7月CPI上漲6.5%,其中城市漲6.2%,農村漲7.1%;食品價格仍是主要推手,上漲14.8%,當中糧食價格上漲12.4%,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上漲33.6%(豬肉價格上漲56.7%),蛋價漲19.7%,水產品價漲15.0%,鮮果價漲4.9%;非食品價漲2.9%。而居住、醫療、交通、通訊等八大類項目亦齊齊上漲(見表)。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CPI八大項價格一齊上漲的情?過去不多見,原因包括勞動力成本上漲、供給不足等,「本輪通脹就恐怕要9月或10月才能到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對本報說,CPI節節上漲,雖未至失控,但年初國務院提出的CPI全年4.5%的控制目標已無可能實現,全年肯定超過5%,很大機會在5.5%-6%之間。他認為CPI轉捩點或出現在今年秋季,具體要看秋收情?。

溫總不提「首要」遏通脹

而溫家寶昨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說,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繼續保持良好態勢,宏調積極效應逐步顯現,價格調控總體有效,結構調整積極推進。並提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切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係。」路透社指出,溫家寶上月兩次談到通脹問題時都說,控通脹是首要任務,此次口徑明顯不同,只說「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

專家:結構通脹 M3難調控

屬於官方智囊的央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鄒平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員范建軍昨日出席央視節目解讀CPI問題。范建軍說,CPI不能完全反映中國經濟水平,因中國消費只佔GDP的30%,屬「結構性通脹」,並需要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他認為,用貨幣總量的調控策略未必正確,「結構性的通脹,要用結構性的方法來治理,加大農業的財政補貼,包括使用好糧食儲備制度,通過各種方法減少流通環節的成本」。

農行高級專員何志成向《財經國家周刊》指出,內地通脹率將長期在5%左右甚至更高一點,這個周期大約5年,所有的政策都要建立在通脹預期提高的基礎上。

明報記者報道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