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选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家元首

(2011-08-26)

早报导读

● 吴俊刚

九天的总统选战终于结束,今天是冷静日,227万选民可以静下心来,盘点一下过去九天的所见所闻所思,以便在明天做出最后的选择。其实,我相信,经过这一个多星期的观察,到底该选谁,许多国人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我个人基本上是从高度、广度和深度这“三度”来衡量四位候选人。高度,指候选人是否能真正站在国家的高度,促进国家利益和团结全民,并且在国际上能很好的代表新加坡,突出我国的良好形象;广度指候选人是否真能得到各民族同胞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也指候选人是否有广阔的视野;深度则指候选人是否具备深厚的才智和人生经验,对国家事务和治理有深刻和透彻的认识,遇事能沉着、稳定、理智。

民选总统如果缺乏高度和广度,那他就无法真正做到超越政党政治,化解党派矛盾和由此产生的族群分裂,也不可能成为对外代表新加坡的国家“脸孔”。由于宪法规定,民选总统有重要的监管权,如果他缺乏深度,就不可能胜任愉快。简单说,总统必须德高望重。

一位候选人是否具备“三度”,除了能通过他们对国计民生等重大课题的剖析和看法表现出来,也能从他们的应对、举止、言行中表现出来。他们具有怎样的个性、性情、品格和行事作风,虽然较难以言传,却不难让人心领神会。比方说,是温和、稳重与包容型的,还是张扬、战斗与抗争型的,我们从四位候选人身上,都能分辨一二。

如果我们都接受总统是团结全民的象征,那么,总统人选具备怎样的性格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位抗争型的人物一旦当选,势必会挟民意以自大,罔顾宪法,一心一意要成为民选政府之外的另一个权力中心,这一来不仅无法起到让全民和解、化解社会戾气、凝聚民心的作用,还必然会激起更加严重的政治矛盾。这和总统作为全民团结象征的原旨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这样的话,那我们还不如回到以前的非民选总统。

5月的分水岭大选过后,我们的政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好是坏,是福是祸,却只能说还是个未知数。要看我们怎样把握,怎样拿捏,怎样形塑。

很多读者也许会同意,或有同样的观察,那就是,大选竞选期间和大选后最值得关注的政治现象之一,是抗争性政治的抬头。好些在野党纷纷竭力设法利用民众对一些政策或措施的不满,凝聚反对势力,刻意制造亲行动党和反行动党的分裂。政党政治的分裂性凸显,族群两极化与分歧也趋于表面化。这是令人担心的苗头。因为,如果我们一直往这样的斜坡滑下去,最后必然避免不了许多民主国家所陷入的两党政治。

两党抗争、僵持之害,看看美国,看看台湾,实足叫身受其害的选民痛心疾首。这种政治上的角力、缠斗、内耗,连超级大国也吃不消,搞到国家信用评级下掉,经济不振,民生凋敝,而政客们仍然在落力作秀,争论不休,却拿不出有效的振兴经济和治国方案。这样的抗争政治,我们这个蕞尔小国承受得起吗?

在过去一个多星期的总统选战中,我们很遗憾的看到,政党政治也肆无忌惮地渗入总统选举。好些在野党人,包括曾经参加5月大选的落选候选人,刻意支持某个候选人,表面理由是他们认为这些候选人具有独立性,实际上照我看,其真正用心无非是要进一步制造行动党与非行动党的分野,以分散选票。一些在野党人甚至主动献身要为陈清木公开站台,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陈清木总算老经验,没有上当。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