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质疑

(2011-08-21)

早报导读

● 吴新慧

慢三拍

上海市气象局上星期发布一项全国首创的健康气象指数“鼻腔清洗指数”,结果因引来市民及一些医学专家的非议和质疑,隔没几天就得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指数并不存在商业利益,而是从增强市民健康意识出发,提醒市民空气污染时要多清洗鼻腔,避免呼吸道疾病。

市民的质疑,乃因新指数发布的现场,有某品牌鼻腔清洗液为观众提供礼品赞助,不免让市民产生“鼻腔清洗指数”的推出与这产品有关的联想。对此,上海公共气象服务推广中心的主任马上澄清,“这是一个纯公益性的服务项目,绝对不存在商业利益。”

信息的掌控经常被视为权力的象征,但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来,已经走出过去那种由上至下、填鸭式的信息发放时代——政府或掌握了各种资源与信息的主体,主导着信息发放的内容、开放程度,以及发放的时机和导向,广大民众或受众则只能照单全收,没有机会多问,更没有空间质疑。

亚洲国家和地区在西方世界里,经常被看成是信息高度不透明的集权与专制地带,信息与权力一直没有下放,民间声音始终没能有效上达。然而,今天的庞大中国社会,如果连一个简单健康气象指数的推出都能遭人质疑,被质疑的机关又知道必须尽快行动表明立场,多少说明人口集中又庞大的亚洲区域,即使不是全部,也已局部从被动的填鸭式信息时代,走向主动的知情权时代。而过去默默接受一切单向信息指导与指示的广大民众,正利用互联网的爆发力量,不断加快对知情权的渐进速度和过程。

因此记者会和文告多了,政府和私人企业的工作也相应增加,得花更多时间和心思作好沟通,消除人们的疑虑,最终目的还是要争取人们的信任与投靠。有公务员因此大叹“很麻烦”,但质疑本来就是知情权的必然过程,这当中有对事件或决策过程透明度的诉求,也有对政府和企业信任度的评估。而中国社会近年来出现的一波波知情权浪潮,反映了透明度与信任,并没在许多百姓的生活中得到体验。从一线城市到农村,百姓正在检视和要求还原。

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公关机制的设立,因此不应是充充场面,求个政治正确而已。最近成为中国舆论焦点人物的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失言,说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的话被炮轰,已在本周由新华社英文版发出被免职的消息(据说是调职波兰)。消息一出,在舆论界引起的更深层讨论是,新闻发言人的准确职能应是什么,服务对象又应该是谁。这样的讨论,这样的检视,不应只在中国社会。

中国《人民日报》最近一篇针对王勇平失言的专题文章中,引述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的话指出,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搞明白自己发布的对象,表面上看来是记者,其实记者是代表民众来发问的。而记者的提问没有刁钻和不刁钻的,只有好回答和不好回答的,新闻也没有负面的和正面的,都是客观发生的。

童兵教授也注意到很多地方的新闻发布只是形象工程,尤其是发言人名单和电话公布了,但并无后续,甚至新闻发言人成为某些政府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盾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