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艺菁:愿竹叶长青

(2011-08-07)

早报导读

● 洪艺菁

寸草心

说来惭愧,小时候除了绘本和漫画,我不太爱看其他华文书,尤其是文字密密麻麻的那种。但华校出身的父母却很喜欢看华文书,母亲经常带我们姐妹俩去图书馆借书,她自己也借了一堆华文书回来,还不时把内容念给我们听。

其中一本书至今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此书封面仅几片竹叶、设计简单、书名也很浅白,就连年纪小小的我也看得懂——《竹叶青》“Bamboo Green”。翻开一看,我更是乐了,里面原来一半是英文字。

母亲很喜欢这本书,不只一次向图书馆借阅。我初次阅读时,好像还在念小五小六或初中,似懂非懂,把它当作故事书来阅读。当时觉得,妈妈看的书,我居然也看得懂,感觉特别自豪。

刚开始,我都只读英文部分,后来偶尔一瞥中文篇章,发现词句优美,和平常看到的华文词句不太一样,有的句子还带点古人说话的味道(当时还不知道什么叫“文言文”),于是我被中文部分吸引过去了。由于中英内容相同,遇到看不懂的中文字,我就去看英文句子,如此反复对照,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了不少字词佳句,也接触到一些中国诗歌和古典艺术。

获悉《竹叶青》作者李廉凤女士过世,我心里既难过又遗憾。她是让我喜欢上华文的作家之一,但很可惜,一直无缘与她结识。即使在报馆文艺活动上看到她,我也如胆怯的小粉丝那般远远引颈而望,不敢上前与她打招呼,心想以后总会有机会。谁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却是瞻仰她的遗容。

据同事星华报道,李廉凤原本计划再出书,写一些开心事和在上海的童年玩具和食物,就连书名都想好了,叫《斜风细雨九十年》,现在却突然离去,这也是一遗憾。

最大的遗憾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正需要多几个像李廉凤这样真正双语兼通、又有话直说的文人,更需要多几个能够用笔墨打动人心、勾起人们学习华文兴趣的优秀作家。

李廉凤几年前庆祝84岁生日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谈到本地华文水平,李廉凤认为从量来说,本地人讲华语的量是增加了,但质则差了。“我在1948年来新加坡的时候,没什么人讲华语,不会讲英语的人都讲方言。现在每个人都讲华语,但很多都说得不好。我常常听小孩和父母讲华语讲得一塌糊涂,比如水应该是烫,而不是烧,很多人讲华语都词不达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