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议题的探讨相当活跃。然而,都不免要正视这样一个怪圈:社会管理越加强,社会问题越增多。社会管理似乎陷入一种不断内卷、愈加复杂却停滞发展的局面,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为社会管理中的“内卷化”现象。

  作为学术概念,“内卷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而是处于一种不断内卷、自我复制与精细化的状态。

  社会管理中“内卷化”现象表现在:一是组织结构精细化。随着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的深入推进,社会管理部门越来越多,条块结构越来越复杂。二是组织功能维稳化。最明显的特点是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治理,专注“维稳”却淡化“创稳”。把社会管理简单等同“问题处理”,甚至不计维稳成本和后果,组织功能陷入忙碌的维稳“漩涡”。三是组织人员压力化。尤其基层官员,一方面要应对上级政绩考核,另一方面要接受日益频发的社会问题的挑战。维稳政绩作为考核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效用。精细化、维稳化、压力化下的社会管理表面上缓解社会矛盾,促成短期内社会稳定,但它并没有根本化解社会矛盾,反而使社会矛盾内卷,酝酿着更大的社会风险。

  “内卷化”实际上是简单复制旧有机制,致使社会管理创新停滞不前。加强社会管理往往是通过扩大社会管理机构规模,出台更多政策规章来实现。其实这只是在同一层面不断自我复制、自我强化,增加执行旧有机制的机构和人员。结果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得到强化,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不免部门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然而,社会组织孕育平台仍没有放开,政府失灵的角落没有足够的第三方组织来填补,社会管理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社会问题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

  “内卷化”本质是公共权力异化,使社会管理的机制与体制相分离。地方实际部门和官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确保任期内不出问题,便采取“能包就包”、“能推就推”策略。这么一来,公共权力就被赋予新的要素而产生异化,用以应对体制环境,而不是与体制接轨,严重背离了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

  “内卷化”营造出社会管理“表面稳定”效益,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内卷化”的继续和繁荣。传统社会管理体制易形成“压力维稳机制”,促使一些官员不得不“为稳定而稳定”,贸然推崇行政手段,营造社会稳定假象。受此政绩利益驱动,社会管理“内卷化”方式很容易被学习和应用。这只会进一步积聚社会风险,导致社会矛盾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内卷化”是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社会管理不可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但这并不是说任其渗透,无所作为。正确态度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从源头杜绝社会管理的失范行为。

  第一,着力孕育社会管理创新环境,激发社会组织的潜力与活力。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政府扮演“有限政府”和“掌舵者”角色,充分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事务中来。第二,坚持依法规范社会管理,促使社会管理机制与体制相契合。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用法治手段,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并进,彻底杜绝“与民争利”和“粗暴执法”现象,构建社会管理法治化模式。第三,树立正确的动态稳定理念,摆脱压力维稳考核机制的束缚。

  (本文摘编自8月22日《学习时报》,原题为“警惕社会管理中的‘内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