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有关“互联网实名制”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大韩国网民的关注。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再度发生,韩国行政安全部在会议上提出并达成了分阶段废除“互联网实名制”的协议。这与最近韩国SK通讯旗下的韩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遭到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有很大关系。但后来媒体更正报道称,因为遭到主管部门“放送通信委员会”的反对,行政安全部撤回了该方案。

韩国从2007年7月开始实施互联网实名制。从此以后,每天访问人数超过30万的35家主要网站要求网民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注册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在各网站上写帖子和跟帖。从2009年4月起,互联网实名制的范围扩展到每天访问人数超过10万的153家主要网站。时至今日,几乎所有韩国网站都要求用户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韩国推出这一规定旨在减少网上的语言暴力、名誉损坏、虚假信息传播以及不正常的人肉搜索等跟帖。

这次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发生后,不少民间组织和专家称“互联网实名制”是使得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的根本原因,并主张废除互联网实名制。他们称韩国网站以互联网实名制为由,注册时收集并保管用户的诸多个人信息,从而导致动辄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案件。随后其存废与否在韩国成为了烫手山芋。此次个人信息泄露案件远超过2008年电子商务网站Auction的18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并成为了在韩国IT史上最大规模的黑客攻击。泄露的用户信息非常详尽,包括用户名、名字、生日、电话号码、地址、加密的密码和身份证号码等。该案件涉及面广,几乎牵涉到了所有韩国网民。韩国媒体报道称该案件有可能造成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电话诈骗等非法行为。

据日前国会立法调查处发表的《Nate遭黑客攻击和门户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报告称,与外国相比,韩国门户网站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更大,这与互联网实名制不无关系。该报告称,“此次的Nate案件明显地暴露出因实名制而收集个人信息并保管的风险。”报告还称,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漏事件,应当采取减少身份证号码收集;完善互联网企业的用户信息管理体系;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等措施。

对互联网实名制效果的质疑早已纷纷传出。2010年4月,首尔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表《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实证研究》称,该制度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减少了仅1.7个百分点。更值得一提的是,以IP地址为基准,网络论坛的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由此可见,互联网实名制导致的“自我审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网上的沟通。据另外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互联网实名制实行后,恶性跟帖数量几乎没有减少,只是其表达的程度稍微弱了一点。

与此同时,韩国互联网实名制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呢?事实并非如此。2009年4月,谷歌旗下的视频网站YOUTUBE被列入了互联网实名制的对象。但它以保障表达自由为由拒绝了互联网实名制的要求,并限制账户设定为韩国用户的服务。如果用户将账户设定为韩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他立即可以使用该网站,后来韩国总统府青瓦台也采取了这种措施,继续上传其视频。最后韩国有关部门无奈地将YOUTUBE排除在互联网实名制外,这在当时成为了韩国网民的笑柄。

笔者在中国网站发表文章时,屡次遭到语言暴力的跟帖。部分网民甚至说与文章毫无相关的内容,这使得笔者想到如果中国实行互联网实名制,可以减少这些语言暴力性的跟帖。后来,笔者却发现韩国网站虽然实行互联网实名制,但仍然有不少语言暴力、毫无参考价值的跟帖。因为要发泄的网民,无论如何,还是要发泄,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避开法律,甚至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号码进行注册。这使得我对互联网实名制持怀疑的态度。

2010年1月,韩国民间团体“参与连带”向“宪法裁判所”提出了对互联网实名制的宪法诉愿,并称该制度侵害互联网用户的匿名表达的自由、互联网言论的自由。宪法裁判所对此已经进行了一次公开辩论,但迄今为止还没作出决定。此次案件发生之后,围绕互联网实名制的争端在韩国愈演愈烈。该案件可能影响宪法裁判所如何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