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作为新浪微博的最高内容主管,陈彤在昨天遭遇尴尬:这位中国最大新闻门户当家人转发的一条微博,被监管人员删帖。这种罕见情形带来的后续影响是,当他用网名“老沉”再次转引一条来自新华社英文专线的稿件内容时,关注者开始调笑,这条看上去更权威的信息会不会逃过“小秘书”们的火眼金睛。

“小秘书”们昨天任务繁重,都是因为大连。微博用户与审核者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用尽汉语中的谐音、借代等手法,向外界传达发生在那个海滨城市的游行抗议。虽然这种民众集会一直为执政者敏感禁忌,但由于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与事后审核特征,人们还是可以通过零散信息拼接出大连人民广场上的这个星期天:多达万名当地居民从上午起集聚在市政府门前,要求福佳大化PX项目搬出大连,以“保护环境,保护生命”。

这场抗议的源起其实是一场不期而至的台风。那个“雷声大雨点小”的“梅花”一路北上,“有惊无险”地掠过浙江、上海、山东,于8月8日抵达辽东半岛。于是,负责跟踪灾害天气新闻的记者们在最后时刻等来了高潮,“梅超风”掀起的风浪破坏了大连福佳大化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防波堤,伴随着央视等媒体的实时连线解释,“PX”这个曾经在三年前令厦门民众“散步”抗议的化学名词重回人间。

正当各路媒体争相描述这场千钧一发的抢险时,央视在8月8日当晚通过财经频道公布镜头晃动的视频,声称“就在本台记者专程前往福佳大化采访时,却遭遇这家企业数十名员工围殴”,“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陪同本台记者前往采访的还有大连市委副秘书长、大连市委宣传部外宣处长及大连金州开发区公安局局长,在他们的协调下,记者依然不能靠近被海水冲垮的堤坝现场,相反,几名负责人也都遭到现场员工的围攻。”

次日,另一个异常现象又出现在这家中国最有政治背景的电视台里。8月9日晚,《新闻1+1》原定播出有关PX项目的内容,甚至已在21时30分播出节目预告,但广告之后却不见白岩松出现,八分钟后改为重播当天的《焦点访谈》。而这一切,都加重了人们对强权黑幕的想象。

新华社在8月10日晨间发出消息,称大连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终决定将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的搬迁提上议程。不过,这条官方简短声明不能平息记者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同行被打、新闻管制的愤愤不平。除了通报央视记者乃至当地官员遭遇企业员工殴打的消息之外,《每日经济新闻》更是在8月10日宣布,记者通过查阅项目资料以及相关文件,发现“大连福佳大化公司PX项目在环保验收之前已经投产,坍塌的防波堤在审批之前也已开始修建”。而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等调查,“自大连PX项目揭开‘面纱’伊始,就饱受争议”:“当地不少市民一直对这个PX项目心有余悸,也曾出现激烈的反对声音。大连相关政府部门则一再表态,认为这一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也符合选址要求,甚至称‘石化行业构成对环境重大影响的事故十万年一遇’。”

于是,未批先建加上阻挠采访,福佳大化PX一举超越红会、故宫以及味千、肯德基,在8月11日成为舆论标靶焦点。《21世纪经济报道》以社论批评“大连PX项目折射政府价值取向严重错位”,《南方都市报》作者认定“没有法律制约的PX搬到哪里都是祸害”,《现代快报》专栏题为“未批先建的PX项目不顾百姓死活”。《中国青年报》上,时评作者邓海建感叹“若不是‘梅花’揭开了PX项目的盖头”:“项目落地之前,当地居民是否知情?一个在厦门引发诸多民意纠结的项目,在大连落户得如此‘悄无声息’,恰又因为一场不经意的台风,而揭开其间诸多‘达芬奇之谜’,起承转合之间,足以令人瞠目。若不是那场‘梅花’揭开了PX项目的盖头,我们还会有追问大连PX项目悬疑的契机吗?福佳大化紧张什么?坍塌的防波堤背后又是什么?需要反思的永远不是那一个个尘埃落定的结果,而是跌宕多姿的博弈程序。”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