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新闻系不封闭办学,就应该用这样的案例。看了郎咸平先生对郭美美母女的采访,以及他的《我的回击》,再看闾丘的批评,你应该理解,什么叫见识。http://past.nbweekly.com/Print/Article/12077_0.shtml

 

闾丘露薇:郎咸平的视线转移大法

2011-8-12
来源: 南都周刊 
  郎咸平采访郭美美,我在微博上评论了几句之后,一个网友义正词严地反问:“既然觉得别人采访不专业,为何专业媒体不去采访?”我的回应很简单,“为什么要采访她?”
  这里完全没有贬低郭美美母女的意思,而是作为媒体人,每次选择采访对象,这是第一个要问自己的问题。
  如果说,采访郭美美母女,是为了找出更多和红十字会有关联的问题,在郭美美的微博刚刚被大家谈论,当大家对于她的“红十字商业总经理”认证存在困惑的时候,作为媒体,自然希望能够采访到这个当事人。现在,事情已经很清楚了,郭美美只不过是一根导火索,让大家看到原来红十字总会是有商业项目的,而这些商业项目由下属的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承办,透过和外界商业企业的合作进行投资运营,而所有的这些合作,还都需要通过一家叫做王鼎的公司。
  问题的核心也出来了,那就是这些合作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是否会成为一些人利用红十字会的标志来赚钱的一个手段。而要回答这些疑问的,只有一个机构,那就是红十字会本身。
  红十字会已经宣布停止商业红十字会的活动,进行调查,并且会公布审计报告。媒体需要关注的,是公布报告之后的后续,其他一些涉及红十字会的商业项目的细节。
  到目前为止,郭美美的事情其实已经真相大白了,王军到底是郭美美的男朋友还是干爹,这点,一点也不重要,正如郭美美关于炫富的道歉,只是对她自己的前途重要,对公众,并不重要一样。
  在把郭美美当成新闻主角的时候,想必红十字会在一边松了一口气,以为只要撇清了和郭美美的关系,那么,民众的不满就会慢慢地消失,至少会减少一点点,甚至会忘记王鼎公司,还有红会的商业地产等等。
  我曾经担心,当郭美美母女接受访问成为热点的时候,会不会转移对红十字会本身问题的关注视线,但是这些天下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网友的评论也好,媒体舆论也好,并没有放松对红十字会的追问,一名网友回复我说,“就算转移了视线,反正也没有人给红十字会捐款”。现在的民众已经和几年前不同,他们对于质疑的对象,已经不再是热热闹闹地表达和围观之后一哄而散,转向另外一个热点,至少当中有不少人,会选择坚持和参与。
  作为一个媒体人,从专业的角度,其实不太理解一个财经栏目,为何要专访郭美美,虽然有一种论点认为,媒体也应该为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提供一个说话平台,毕竟对方有新闻价值,虽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如果真的要采访,似乎更应该去综艺节目,甚至是那种名人访谈节目,也要比财经栏目更说得过去。
  一个访谈节目是否能够做成功,除了制作方决定请谁之外,被请的人是否愿意出场也是关键。这次访问,郎咸平既然是名人,所以说服对方的成功率自然会比其他一些栏目大一些,对于想要洗白、进入娱乐圈的郭美美来说,这样的访问自然也是机不可失,也因为这样,其实主动权更多是在栏目组的手上。
  郎教授在自己的微博里面解释了为何要做这个访问,他说节目成功地给予对方一个中立的平台。对于这点,作为一个观众,我很难认同。因为如果主持人在采访过程中,对于存在前后矛盾的言论,或者是公众广泛质疑的问题不追问,并且使用引导性和结论性的问答方式,其实就已经违反了中立的定义。
  至于郎教授说,也透过访问提供了线索和质疑空间。这点倒是说得没错,至少让媒体也好,观众也好,相当关心郭妈妈如何在1990年炒股致富。虽然这个问题,仔细想想,这样的线索其实同样并不重要,只是一个八卦而已,甚至有转移视线的嫌疑。
  说到转移视线,不知道郎教授事先有没有想过,这个采访的播出,是否会产生争议,让自己也成为了焦点。事实确实是,郎教授本身,也成为了转移大众视线的一部分。面对网络上的一些流言和谩骂,他的回应,会让大家的视线停留更长一点的时间。
  就凭这点,谁应该好好感谢他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