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0) | 标签:香港, 新界原居民, 新界乡议局, 大清律例, 基本法

文:何嘉妍

明报编按:早前,一群新界人发动一场围堵立法会活动,众人摇动铁栏,声言保卫家园。为什么他们可以名正言顺,「誓死」捍卫自家僭建物?他们根据「大清律例」所享有的疑似特权,又自何时开始?作者追溯至1899年,细数权力炼成的百年史。

————————————-

新界乡议局在牵涉新界土地政策的议题上,例如土地霸权、丁权与僭建等相关议题,其主要立场都是维护和争取原居民的利益,而忽略大部分新界人的利益。因城市化和不同的历史因素影响,现时新界非原居民和新新界人(即新搬到新界居住的人)的人口不断上升,甚至多于原居民,原居民的利益却凌驾于新新界人之上。岭南大学学者刘智鹏早前在香港电台节目《香港家书》指出,在讨论新界人和非新界人的矛盾前,定必了解新界的历史。我同意刘智鹏的意见,可是新界人的历史并非单纯受英国殖民政府压迫,新界人并不一定等于受害者;相反,另一面比较少人提及、但又很重要的历史,就是乡议局懂得如何跟英国殖民政府打交道,令乡议局的政治版图不断扩张,变成政经势力集团:从1977 年乡议局议员杨少初被委任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开始,乡议局重要人物慢慢步上政治阶梯,到2009 年乡议局主席刘皇发成为被委任的行政会议成员。乡议局对香港政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以往开始已协助英国殖民政府进行城市化,同时自制新界的土地霸权。因此,了解新界乡议局的生成过程,以及原居民的权益由来,对我们理解现时的新界势力是十分重要的,也令我们对突破新界的权力网络有所认识。

乡绅们的建「局」伟业

乡议局要炼成强劲势力,第一步就要跟英国殖民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新界租借初期,原居民笼络英国人的做法,就是靠拢殖民政府,即使是丧权辱乡的历史事件,只要得到少许回馈,都会心存感激。1899 年,英国炸元朗吉庆围围门,并将铁门视作战利品,运返英国。丧失围门是一件丧权辱乡的事,代表其失去保卫家园的能力,也打散了围村的完整性。到了 1925 年,吉庆围邓族绅耆几经争取,要英国运回铁门,重置于吉庆围,并立碑书写历史言志。碑文如下:

……现二十六传孙伯裘,代表本围人众,禀呈港府,蒙转达英京,将铁门发还,照旧安设,以保治安。所有费用,由政府支销,又蒙史督宪亲临敝村,作奠基礼。足见英政府深仁大德,亦为表扬吾民对于英政府之诚心悦服耳。

当时农工商研究总会(乡议局前身)正值成立初期,碑文突显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主仆关系。乡绅不计丧失围门的前因,对殖民政府的深仁大德表示心悦诚服,可视作村民对英国殖民政府的妥协。吉庆围该碑于日治时期被日军所,战后重修,碑文却被另订以建构传统身分,并一直存在至今。该段历史书写较为中性,主仆关系的描述已被删除。

新界乡议局扩大其政治版图,就要跟英国殖民政府排除忧患和评估形势。上世纪50 年代,乡议局连同村民不停反对政府收地。1957 年6 月新界民政署长彭德(Mr. K.M.A.Barnnet)指示警社团登记官,要求乡议局登记成为注册团体,否则不承认乡议局。乡议局十分愤怒,认为本身是新界最高民意机构,不应向社团注册官登记,因此拒绝注册。8 月14 日政府正式取消对乡议局的承认。这段乡议局的变革被学者广泛描述,可是很少学者指出殖民政府采取强硬手段前,乡议局早已内讧,并由支持改革的乡议局成员向殖民者评估形势:8 月2 日,支持政府改革的陈日新跟当时的新界民政署长彭德献计。陈日新指出,当时控制新界乡议局的贤达,已不能代表新界人的意见,唯一维持乡议局运作的,就是少说话多做事的乡事委员会。即使非官方的新界人口统计,都是乡事委员会进行的。陈日新看不到跟局内贤达商讨改革乡议局的可能。他认为乡议局必须先置之死地而后生,指出唯一的办法是开设一个新的组织。陈日新已联络乡议局大埔区乡事委员会的七个成员,并替英国殖民政府评估,有多个区份支持乡议局内部改革,包括沙田、屯门、元朗区十八乡及厦村、荃湾、大澳、青衣、马湾、东涌、梅窝和南丫岛的委员。陈日新这个举动,加强殖民政府改革乡议局的信心,1959 年乡议局成为政府在新界的法定咨询机构。

保存哪种新界传统习惯?

新界乡议局要保障其利益,就要跟殖民政府协商如何改革乡议局内部。政府于1959 年颁布《乡议局条例》,而该条例的蓝本早于1953 年开始讨论。当时新界民政署署长戴斯德(EdmundBrinsley Teesdale)提议乡议局的宗旨,最初的草案并没有包含「保存新界传统习惯」一项。1954年,当时乡议局主席黄炳英回应戴斯德的条例草案,加入新项目「鼓励遵守有益新界人民福利及维持公众道德之风俗及传统习惯」。戴斯德回复黄炳英,指出:「我(戴斯德)怀疑这一项『保存新界传统习惯』作为乡议局的目的:良好的习俗当然应该保留,但并非所有的传统习惯都是好的,有些可能要跟随现代发展和进步而改变。由于这句话包含在乡议局宪法,要求支持某些传统的习惯会令乡议局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这项目应该有所改变。」最后,因乡议局的坚持,政府让步让「保存新界传统习惯」一项纳入乡议局的宗旨。这个「传统」就作为新界人抗衡政府的伏线,让新界原居民一次又一次创造他们认为合理的「传统」,争取他们的权益,1972 年制定的丁屋政策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新界乡议局要延续及增加其政治势力,就要跟随时代步伐和靠拢不同宗主国。乡议局是维持香港平稳过渡的重要政治力量,上世纪80 年代就新界的地位问题与新界居民的权益问题发表意见。乡议局前主席陈日新成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而乡议局主席刘皇发则任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直至香港回归,原居民作为受《基本法》第四十条保障的政治组织,乡议局为「原居民」这个符号填入一种反殖和爱国的意涵以笼络中央和香港政府。1997 年大埔海滨公园落成,园内建香港回归纪念塔,并由乡议局送赠,塔下有铜碑,记载1898 年乡民抗英接收新界事件,碑文如下:

香港新界,乃乡民立根之地,创业之源。百年以前,列强入侵,满清无能,丧权辱国,割让港九于前,租借新界于后。租借之初,先民保卫乡土,惨烈牺牲……香港重光,新界发展,乡民积极参与,为社会繁荣,作出重大贡献。随中英联合声明签订,九七年七月一日,国家恢复行使香港主权,殖民管治,宣告结束,前耻尽去,国运当兴。此历史性时刻,对新界原居乡民而言,意义重大。是以新界乡议局倡议并赞助兴建此回归纪念塔,作为香港回归之献礼……缅怀先烈前贤之彪炳功业,其热爱国家民族之高尚情怀,当不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也。

新界乡议局就趁香港回归追本溯源,讲述新界人如何保乡卫族,把靠拢英国殖民政府的历史抹掉,把如何争取成为政坛重要势力的部分不理,继而强调其爱国情怀。

理解新界乡议局的势力怎样炼成,可使我们对突破垄断新界权力的网络有所警惕。新界城市化令新新界人的人口远多于原居民,人口分布已经改变到一个有转机的地步,如果继续只由乡事派力量主导新界,必定影响其地区的健康发展。希望不同立场的新新界人与非原居民理解形势,并积极关心和参与区议会选举,催生民主开放的抗衡力量。区议会选举的选民登记于 7 月16 日截止。未登记的新新界人,希望大家把握机会,不要错失行使公民权利和实践地方民主的可能!

————————————-

作者简介:何嘉妍,Loretta,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范围有香港文化、后殖民及全球化问题等。研究「传统」、「历史」和「文物」如何被后世创造、操纵和遗忘,包括旺角花墟及新界乡议局。

(刊于明报‧2011年7月2日D04)

香港獨立媒體的最新更新:

港大精神代表香港价值,一位九十后青年的话 / 2011-08-27 10:26 / 评论数(1)菲佣事件:目标是人大释法在舆论层面合法化 / 2011-08-16 11:43 / 评论数(0)阶级结构还是行动:评《中产心事》 / 2011-08-09 11:30 / 评论数(0)「李氏力场」与「狮子山精神」 / 2011-08-05 11:58 / 评论数(2)当西藏概念走入股市 / 2011-07-25 11:49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