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网页

中国外交部拒绝公开“三公”经费

8月22日,记者获悉,今年外交部将不会公开“三公”经费。对于不公开的原因,外交部给出的解释是涉及国家秘密。截至8月9日,在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外交部、国务院港澳办和侨办尚未公布“三公”经费,其余95个部门均已公开。(8月23日《新京报》)

公开“三公”经费,一直走得很纠结,一边是公众呼声日益高涨,一边是部门动作慢腾腾。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了,我们也发现公开“三公”依然难。现在外部门恐怕是铁定不再公开了,因为涉及国家机密。“国家机密”,是个很好的理由,谁也不能拿“国家机密”开玩笑。

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需要公开“三公”经费,但是根据《保密法》,一些信息又不能公开,这似乎让外交部难以断决,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公开。据说,他们这么做,是根据相关法规作出的决定,与国办的文件精神并不矛盾,因为外交部的情况很特殊,经费情况不适宜对外公布。外交部如果能够拥有不公开的“特权”,那谁能保证其它部门不仿效呢?运用“国家机密”这个理由一点都不困难。

“三公”经费的数字一向莫测高深,我们只知道“天文数字”是其基本特征;我们只知道“神秘感”是其主要特点。现在也总算是揭开了面纱。谜底一旦揭开,露出的真相,未必就是我们想象的。已经慷慨公布数据的部门,账单也“粗细不一”,遮遮掩掩,庞大的数据包围下的纳税人如同雾里看花,累计高达94亿元的经费开支仍多是一笔看不清的“糊涂账”。当然,还有那些转嫁了的“三公”经费,依然让公众无法窥探真相。

公开是监管的前提。从不公开到公开的路,我们已经走得太久,现在好不容易开始公开了,可却碰到了外交部这块“硬骨头”,却碰到了“国家机密”这个“拦路虎”,该怎么办?任其游离于公开之外?榜样的力量一向是无穷的,坏的榜样可学性太强了,因此,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外交部成为一个“特权部”,还是要让其公开“三公”经费吧。是否涉及“国家机密”,不能任由外交部说了算,即便是真的涉及“国家机密”,如果用“赵本山体”,此处省略多少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句“国家机密”,就不再公开“三公”经费了,那显然是不行的。

是否涉及“国家机密”不能任由外交部“自说自话”。外交部也太傲慢了。

注:《大家谈中国》的文章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大家投稿,请把文章发送到:按键 tougao@bbc.co.uk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