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一周》副刊专栏,附送pdf以及唐小唐和五岳散人的文章)

纳博科夫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多语种小说家、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他同时还是很不错的昆虫学家。

纳博科夫一家因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去了欧洲,那时他20岁。在欧洲,他写作出版了9部并无多大影响的俄语小说。纳博科夫于1940年移民美国。奠定他文学地位的著名小说《洛丽塔》是他到美国后的第三部英文小说,前两部影响不大。这部小说的两位主角,热爱性感少女的艺术家亨伯特•亨伯特和他的情爱对象洛丽塔,后来既成为两个著名文学形象也成了两种典型社会形象。

有着复杂欧洲背景的艺术家亨伯特是一位40岁左右的、长相深得妇女喜爱的中年男子。由于少年时代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长大了成了一个性变态者:对成熟女人的兴趣不大,对9-14岁之间的“性感少女”有不可抑制的热爱。亨伯特有精神病史,为了休息到一个新英格兰小镇中的一个寡妇家做客,意外发现房东太太的只有12岁的女儿洛丽塔和他少年时代的情人类似,甚至尤有过之。为了勾引洛丽塔,他答应和女儿的母亲结婚,而这位可怜的母亲因为窥私欲发现了亨伯特锁在抽屉里的含有对她本人仇视以及对她女儿致命吸引的日记,因此在街上失神乱跑被汽车撞死。亨伯特于是和洛丽塔过了两年多的不伦生活,先是花了一年时间旅行,然后安定在某个地方让洛丽塔上学,再次旅行直到洛丽塔失踪。在洛丽塔17岁的时候,亨伯特收到洛丽塔的一封信,找到了她并发现当年携洛丽塔逃跑的另一位性变态者,然后枪杀了后者并坐牢。整部小说是亨伯特在狱中写的回忆录。

 

不要搞错,亨伯特的原型不是纳博科夫本人,虽然两人的职业有点接近,但两人的外貌却完全不同。1954年,《洛丽塔》完成后纳博科夫让他熟悉的出版社出版,但优秀的的文学内容没有被这家出版社和另外三家出版社发现,他们拒绝出版这本“黄书”。这本书次年在巴黎出版,甚至被英国要求查禁。直到1958年,这本小说才在纽约出版。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五种译本,最早的出版于1989年。

纳博科夫的文体家风格在此书中亦有很大的表现。这本书是悲喜剧,纳博科夫应用了文字游戏,例如双关语、回文构词法、新造词语以及生僻词。强大的幽默感和俏皮话一直贯穿在极其细腻的心理和行为描写中。这种文体不用说很少在中文小说中出现,即使出现了没有一部中文小说可以与之比拟。我没有读过英文原作,不知纳博科夫是否也用了他喜欢的头韵法。

《洛丽塔》的文学价值当然远远高于描写的性变态,我觉得纳博科夫只是借这个话题来发挥他的写作长处。也许有些人不认为《洛丽塔》是他的最好的小说,但这部小说在98年“现代图书馆”出版公司评出的一百部20世纪最佳英文小说中排名第四。在这个名单中,前三名的是《尤利西斯》、《伟大的盖茨比》和《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自白》。另外,纳博科夫的回忆文集《说吧,记忆》在一百部最佳非小说书籍中排名第八。

萝莉一词通过日本人的发明风靡中国。不过,在中国,“萝莉”被滥用了,很多20多岁的女人也自称萝莉。我在新浪微博做了个小调查,很多人认为16岁以下的才算萝莉。在中国,大叔和萝莉现象因特殊时代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不过,涉及到相差10岁以上直至数十岁的两位当事人与纳博科夫描写的心理并无多大关系。

pdf文件:

193632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