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杀手黑子 | 评论(1) | 标签: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我的父亲是老师,30年工龄,教过小学和初中。按理说,该是桃李满天下,可父亲总会摇摇头,说没有最引以为傲的学生。父亲是农村教师,拿着微薄的薪水,教着语文课,透过教室也大概30年未换的窗户,能看见外面的农田,春天是绿的,秋天是黄的,到了冬天便是灰的。多年来,这窗户被无数的学生擦过,明亮如当初。然而,就像这窗户一样,父亲这一代的老师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先进的教学思想,他们就如同周遭的环境一样,在偏僻的农村里逐渐老去,而他们的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少,谁也不知道日积月累常年如此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只为了那饭碗不是“泥饭碗”,那双腿不是“泥腿子”。

这并不算说父亲的坏话,当教育变得多元化的时候,那些偏僻的角落总会被人遗忘,就像每座城市里,逢到进小学,上初中,入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奔向名牌和优质学校,而那些社区学校、小规模学校便沦落一旁,收拾着“劣等生”,等着哪天成为某个名校的分校,那便是祖上积德。我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2)》时,总感觉我们的教师们,没有美国教师那样的耐心和理念。作者雷夫·艾斯奎斯在序中写道:“如果你想要在庸庸碌碌的世界养育卓越非凡的孩子,就要有耐心,永远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那样,优秀的品质才能在他们的性格与灵魂里扎根。”试问我们经历的老师中间,能有几个如此呢?我说的如此,是注重于优秀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诚实、友善和勤奋。

雷夫·艾斯奎斯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他的教学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甚至可以说,他的教室没有讲台,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一场球赛来阐述自己创造奇迹的过程。通过球赛,他阐述了将要帮助学生理解的:时间、音乐、专注、行为规范等等。他的教学有着古典的风范,甚至带着对现代某些行为、时代某些病症的抵抗。譬如说“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忽略如何专注的社会,也难怪他们在学校无法专注”;又譬如说“电视正在扼杀你孩子的潜能”。这样的说法简单略带着粗暴,但事实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的学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电视、网络上,他们采取这样的方式反抗强制性的知识灌输。正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书中所说,“屏幕阻碍了孩子发挥他最大的潜能”。

想起前天遇见的一位中学老师,我问他是否开学,回答:“开学了,教师节中秋节了,家长送礼的时候到了。”我们的父母习惯将一些社会的不良习气塞进孩子的书包,为了获得老师的更多关照,让孩子学会了送礼来获取可以决定自己的帮助和信息,但是这样的做法似乎老师和孩子都不太领情,在老师看来这成为理所当然尊师重教,在孩子看来这是特权主义金钱至上。而在雷夫·艾斯奎斯看来,“必要时惩戒孩子的力量,已被执行‘有教无类’的官僚力量拿走了”。与雷夫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是,我们教师的监督力量通常是教师自己摒弃,他们乐于去通过孩子的表现、家长的表现去区分对待孩子的态度。我们的家长总害怕孩子在学校被歧视,但雷夫认为歧视是好的,适当的一些区分,其实可以教孩子们“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应该奋斗”。

显然,《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主要是从我们熟知的德育教育出发,作者教师雷夫主要传授的是如何教会孩子保持一颗善良、上进、无私、谦虚、坚持的心灵,保持专注、正确的态度、节约时间、学会选择的美德。在一场赛事中,一个教室的奇迹诞生了。也许我们中间很多人都不屑一顾,如果只有美德和纯洁的心灵,他们就能够成功吗,难道知识成绩就可以被忽略吗?其实在书中,雷夫也并未忽视这些,他强调“我们学习历史,是因为喜爱知识,而不是为了要给人深刻的印象”,“输得太多,赢得不够”……但所有的成绩,都是基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美德基础上,没有这些,即使是一个天才到最后也会沦落世俗成为庸才。

最后有必要说的是,想起当前教育中的择校热,雷夫一句话可以让有些家长参考:“让孩子成为优秀学生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比较关心事情的本质,而非关心外在的学校。”我们为孩子选择学校和老师,是应该去选择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环境。如果这篇文章不巧被我父亲看到了,他应该不再为自己没能培养出一个亿万富翁、一个总统或者一个学者而懊恼,因为在那偏僻的山村,他教会了孩子们阅读、写作。我的父亲也曾有句话:“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写自己的心情,不要写错别字,不管你将来做什么,都不会被人瞧不起。”我将此言奉为至理名言。

文|黑子

杀手黑子的最新更新:

复活存在于谎言和秘密中间 / 2011-09-04 11:06 / 评论数(0)当你老了,你会想起谁 / 2011-08-30 23:26 / 评论数(1)把《源氏物语》当做《知音》来读 / 2011-08-20 22:58 / 评论数(0)爱情经济学 / 2011-08-14 11:48 / 评论数(2)爱情勾引学 / 2011-08-13 21:38 / 评论数(3)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