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播放的电视剧《水浒》中,几次提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听后感到说不出的难受(金圣叹所谓读之“弥月不快”者,此之谓欤),于是查了查工具书(如《中华成语熟语辞海》)。据说,此句出自《三宝太监西洋记》、《说岳全传》以及更晚的《清史演义》,都是一些小说(页762)。我也不记得《水浒》里面曾经有过(有朋友查出来尽可告俺;金圣叹所读《水浒》古本里是没有这一节的,如果有的话《辞海》也不会不收)。我写过《乾隆》,在我的印象里,“专制暴君”如乾隆者也没说过这样的话!
辞书里倒是记着一句:“君不正,臣投外国”。出自《封神演义》。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却是湖南某地的档案馆,记载着大跃进初期,农民活不下去,大量外逃,就引用了这句经典(外地则以为这边发生了迫害人民的“反革命事件”)。当下感触极深(谁说农民没文化)!
要说到经典,我看还非孟子莫属。《孟子》里有与此针锋相对的一句话,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可是最有名的儒家经典。两相对照,是多大的差别(好好想想孟子的大丈夫气概吧)!
恰好见到网上一条消息,说:中国的“爱国主义者”(按:我称之为“劣等制式的民族主义”)有一常备武器:“真正爱国的人不会嫌弃自己的祖国。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为忠孝……”这句话已经收进五毛培训教材。使用者以为这是真理,一般人也很少想到这段话的荒唐,经不起推敲,何清涟女士接着说:若是“母不慈,子女如何能孝”(按:此与传统的精髓有关,切不可动不动归罪于中国文化)?
我临退休前几年,开了一门课,重点之一就是读古书,读经典,这些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孟子》一书涉及君臣关系的话还有:
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出于个人“私心”,再引用如下一条:
“士憎兹多口。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众口所讪。”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诗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悄悄,忧貌。愠,怒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孟子以为孔子之事,可以当之。‘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肆,发语辞。陨,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太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子以为文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言人顾自处如何,尽其在我者而已。”
算作自勉。
关于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电视剧,伪《水浒传》,不想多说。它的最大也是意外“收获”,即是唤起人们对官场的极度厌恶;此外零敲碎打,没什么中心思想。人物塑造基本失败(李逵、鲁智深、武松与张飞一锅烩;宋江更是说不出来的不自在,好像随时都要崩盘,不知道他为何抓捕公孙胜,又给晁盖通风报信)。几位女同胞篇幅过长,都可以坐山寨头几把交椅了,潘金莲一把,阎婆惜一把,省了日后互相推让。并有中国通行电视剧一大特点:专在小处(小猫腻小感情)做文章。上一个《水浒》就够次的了,这个最次。但又不是最次的电视剧,比起那《红楼梦》花费“犯罪团伙”不知多少“黑钱”,总好些吧;多数人物观模虽差,但比起满台吊死鬼,晃来晃去,还算是本来面目。冇文化,是其总评(十里地,居然写成十“裏”地)……
2011-9-22
[高王凌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