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臨而立之年,才開啟我出國旅遊的首航。這次參加的是兩岸青年交流團,我方年齡均在三十五歲以下,中國大陸則多由大學生、研究生和初入職場的青年。

與中國大陸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他們充滿熱情與知識力。有位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研究所畢業,目前是企業界幹部,視野相當宏觀,從政治談到經濟,從文化談到社會。他說,中國大陸很多大學生都具備寬闊的視野,因動輒幾千萬名大學生要競爭,不認真一點,怎能脫穎而出呢?

在北京,我看到櫛次鱗比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交通,還有寬廣筆直的通衢大道。最特別的是,當地還有私人的三輪車、綠色或銀色殼的小型計程車,費用都比台灣低廉許多。公共汽車只要一元人民幣,地鐵二元不限里程,還有二輛公共汽車連接成一輛的景象,以及滿街幾乎都是腳踏車,令人咋舌稱奇。

北京有許多特色小吃,像豆汁、火燒、酸奶、雙皮奶、窩窩,在台灣都不曾品嘗過。北京飲食口味仍偏重,很多餐廳,都是先上菜餚,最後才上米飯、炒飯,與台灣有極大的差異。

我比較不習慣的是當地旅館,幾乎沒有提供礦泉水或飲水機,他們仍習慣裝自來水,自行加熱;路上也鮮少有公共電話,就算有,也都是插卡式的,對外地人較不方便。有時,不太喜歡當地人的叫賣行為,他們嗓門大,咬字捲舌,像在「罵人」。

這次參訪紫禁城、天安門等地,全程都由當地大學生擔任志工陪伴。在遊覽車上,我們天南地北地聊,到了景點,他們變成導遊,沒有利益往來,也沒有政治色彩,大家像好朋友一般。直到現在,我們還會用email、人人網、QQ相互連繫呢!

台灣從屏東到台北,頂多六、七小時就到了;但在中國,從北京到雲南坐動車,要四十八小時。光在河北境內的城市移動,就上百公里,從距離來看,我們在台灣實在沒資格抱怨「好遠」。

北京,給我的感覺,是相當進步的地方,出了北京的鄉村則較為落後。總之,對兩岸青年交流,我抱著高度的期待,也衷心希望兩岸合作的關係,能夠越來越友好,越來越密切。

(作者是國小教師)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