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据媒体报道,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大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仅“隔着玻璃看了看”,便为一公司老总自制的两件金银“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老总据此获取银行信任而骗贷10亿。据说,作为回报,老总给了5位专家几十万元的评估费。

杨富旭称,玉石鉴定的常规程序多达30个步骤,如称重、收样、手摸、仪器检测等。而要确定玉石的材质、成分和工艺,则需要借助仪器检测。可这5位专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玻璃柜子看了看便做出了判断。这种评估,显然连一个步骤都算不上,并且连走过场的形式也干脆省掉,径直朝早已预定的结果奔去。如此评估,无异于文物鉴定界的“瘦肉精”、“三聚氰胺”。

这5位专家,大概也许算得上货真价实的“专家”吧。观其名,如杨伯达、已故的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者流,均是文物收藏界如雷贯耳的泰斗级人物。如此“人物”,竟也放下文物鉴定应有的专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而“隔着玻璃看花”,令公众情何以堪!

需要问的是,专家们何以堕落至此?一者在于那诱人的几万块评估费,二者是碍于情面,怕得罪人。据称,这5位专家是北京中博雅文鉴中心主任牛福忠请来的,而后者正是老总委托的“玉衣”制作者。大家同处一城,且又同行,不难想见其间的交情。中国宝石协原秘书长李劲松就坦言,“从心里我们没把这个评估当回事,就像是帮朋友个忙。”如此,既给朋友捧足了场,加深了同行间的“情谊”,又有不菲的“出场费”。气氛是友好的,局面是多赢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又何乐而不为?至于文物的真假,且就当作一场儿戏,又有什么关系呢!

专家晃一眼,便有几万块入账;确切地说,专家的“秒杀结论”,让假文物价值陡升,实实在在地为文物骗子套取了10个亿。这正是专家的“价值”与“神功”所在。但与此同时,文鉴泰斗“玻璃看花”而开出24亿天价,如此行为其实也是在给专家自身做出鉴定——透过天价假玉衣,我们所见到的是“泰斗”们的“小”与“丑”。如此“泰斗人物”在文物骗子眼里或许价值连城,但在公众眼里却一文不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泰斗级“专家”只能算是“砖家”——这意味着,所谓的“砖家”,不只是那些滥竽充数或只有三脚猫功夫的“伪专家”,更多为民众指摘的是那些学术不端、见利忘义的专业人士甚至学界泰斗。这起骗贷案为我们见证,腐败型的权威专家比“伪专家”对社会的危害更大、更可怕。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中国文物收藏市场持续火爆。据统计,目前这一行业的参与者已达七千万人,年交易额近两百亿元,且两者每年还在以10%~20%的速度递增。“收藏热”必然催生“鉴定热”。但由于官方鉴定机构很少对社会开放,再加之相关监管缺失,导致文物收藏市场泥沙俱下,大量赝品仿品泛滥成灾,各色文物鉴定师到处招摇撞骗。

在此背景下,作为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无疑是文物收藏市场的最后一道防线。文鉴泰斗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丧失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身羽毛的呵护。可如今,文鉴泰斗竟也如此不堪,其后果不仅损毁整个行业的声誉,令中国收藏事业蒙尘加霜,而且进一步加深了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任裂痕。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公共财政不是权力任意打扮的姑娘 / 2011-09-10 15:16 / 评论数(0)记者“制造矛盾”是时代之福祉 / 2011-09-10 15:16 / 评论数(0)有一个假证黑窝点叫“职改办” / 2011-09-08 23:00 / 评论数(1)行政强捐无关慈善只涉公权摊派 / 2011-09-06 23:40 / 评论数(2)“差生保证金”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 2011-09-05 23:11 / 评论数(0)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