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多洛蒂(Dorotea)女士是一家位于秘鲁偏远林区的陶瓷厂的老板,她对全球金融危机可谓了然于胸。她或许不太清楚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时间错综复杂的内幕,也不熟悉随之而来、旨在修补破产银行系统的一系列监管规定。不过,她知道自己十分幸运。如果换成是今天,她想获得1200索尔的贷款、启动几年前买下的一个新窑区,结果可能会让人失望。

几乎和全球所有一家银行一样,她当初选择的小额信贷银行Mibanco也不得不尽力降低自身的风险,目前已不再向多洛蒂那样的穷困商人发放贷款。“我们仍在放贷,”该行当地的一位经理表示,“但我们在寻找风险更低的客户——不能太穷,也不能规模太小。”

80年来最严重的那场金融危机的最糟糕时刻已过去了三年,有一点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明确:这场许多人认为两年前已经结束的危机仍在延续,并且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美国和整个欧元区,仍在不断加剧。商界人士和政治家都表示,信贷要么是无法获得,要么是成本过高。银行抱怨自己的利润受到了太大的挤压,投资者正弃他们而去。夹在中间的监管当局则想弄明白,他们应对危机的自然反应——起草严厉的新规定——到底是向预期的那样、正构建一个更强大的系统,还是让脆弱不堪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从这一期开始,英国《金融时报》将在未来一周内刊登一系列分析和评论文章、视频采访和多媒体图像,深入地审视一下银行业的未来。

事后想来,有一点十分明确——银行业在2007前那些年的结构,注定了一场事故将无可避免。各机构在追逐丰厚利润的过程中,行为已经变得扭曲。它们持有的股本金微乎其微,根本无法自保。但在许多情况下,它们真正持有的债务却被债务工具放大了50倍之多。它们通过成本低廉的借贷(通常是短期债务)赚取了巨额利润,同时还假定,从国内抵押贷款到复杂衍生品等产品的内在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如今,上述的盈利能力(股本回报率(ROE)高达25%至30%,是许多蓝筹实业公司的5倍)的基石已不复存在。许多银行目前持有的股本是以往的3倍,是流动性融资的6倍。通常的杠杆倍数降到了20倍,风险得到了重新评估,利润出现了大幅下降。就拿银行最青睐的标准ROE来说,银行目前能够指望的最高水平只有危机前区间的一半。而按照以往的情况,计算ROE时只是把回报与那些微不足道的股本缓冲加以比较,从而夸大了银行的业绩。

美国花旗集团(Citigroup)损失惨重,其资产(贷款、抵押贷款和其它信贷)均大幅缩水。“世界已发生了变化,”花旗欧洲业务联合首席执行官阿尔贝托•沃姆(Alberto Verme)表示,“银行正回归其基本业务——揽储和放贷,并且在以下多个对客户日益重要的方面实施管理——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外汇业务。”

监管机构进而推行一系列规定,对金融机构应当持有的股本和流动性数量实施管理。尽管大多数规定都出自全球监管机构巴塞尔委员会(Basel committee)的新标准(将在2019年之前逐步到位),分析师和投资者仍向银行施压,要求其尽早实现合规。过去两三年里,他们有一句很简短的口头禅:资本比例——具体地说就是股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越高越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