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香港獨立媒體 | 评论(1) | 标签:夜与雾里的曙光, 香港, 新界, 天水围, 官商协议, 规划错配, 大笪地, 天光墟, 小贩合法化

文:阿钉

自从零七年天耀村发生伦常惨案后,天水围便被贴上“悲情城市”的标签。媒体和大众的目光只聚焦在案件的血腥和煽情。天水围高楼处处,位处新界西北,工作机会欠缺,无论城市及人都似乎与“市区隔绝”,真的予人一种“天水围城”的感觉。然而在这座政府规划失当的“围城”之内,小贩自主组织的天光墟,却生机勃勃。功能上,天光墟为低下阶层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和提供了较廉价的购物选择;天光墟那种旧城市集般的气氛,亦为这座围城添了不少生气。正如后文提及:“很多街坊去天光墟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找人聊天,消磨时间,就连小贩也喜欢边卖边聊天。”

记者来到天悦村社区发展阵线(下称阵线)会址,找来阵线两位前线社工黄颖姿(Athena)和陈宇翔(阿翔),谈谈这道出现在天水围“夜与雾”的阴霾之中的曙光。

“悲情”的结构性原因:官商协议导致的规划错配

七十年代末天水围开始发展时,由于只有一个发展商参与,地产商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很大。政府“被迫”和发展商签定秘密条款。当时的港英政府与 Mightycity Company(现由长实集团及华润创业持有)签订私人备忘,限制政府不得在该区另行发展商业,以免妨碍其私人屋苑的商业收益(见《(南华早报报道中译)八二年官商协议限制商业发展 种下天水围“悲情”祸端》)。这项秘密协议导致了整个天水围南部的规划出现错配:备忘指定政府建筑物内的商业项目不能对私人发展构成足以影响营运的挑战,意味着天水围内只能有非常小型的本地商业、商店及街市。而近年建设的天水围北部商场均由领汇接管,这便导致了“南长实,北领汇”的局面:整个天水围几乎没有“街铺”和小商户,只有天水围北的几个领汇商场和天水围南由长实持有的商场可供市民购物。

阿翔指出,政府的房屋政策,如“八万五”、居屋转公屋等,令天水围(尤其天水围北)住进了很多公屋住户。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领汇和长实的商场却是以中高档为主,于是价钱和居民的消费能力错配。

政府主导的改善计划成效可圈可点

政府可不是未尝试过改善天水围的规划问题。零七年天耀村发生伦常惨案后,曾荫权提出112及115区发展计划。112及115区为于天北的最北面,在米埔湿地公园旁,本身是两块丢空了的空地。政府曾提出要发展地区经济,在区内创造就业机会,于是想找一些发展商一起合作。当时蔡澜和陈婉娴提出过如想做“大笪地”,即像黄大仙腾龙墟一类的嘉年华式的墟市;民建联亦提出过做红酒试酒场,计划最后却不了了之。据Athena所说,当时政府是以短期租约(五年)的形式招标的,发展商认为风险太大,最终没有投资,112及115区两片空地亦搁置了三四年。由此亦可见“政府 X 发展商”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病:商业机构始终是利润主导的,一些利润低、风险高,但有利民生的计划,他们未必愿意去做。

另一方面,在2007年开始,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在天水围投放了几百万元去找了不同的非政府组织去做结连社区(networking)的工作,亦加强了家庭服务和家庭探访工作。然而,阵线的社工批评计划背后的政策目标只是区内居民的个人问题(如心理健康),既没有即时效果,又无助解决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缺乏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地区性贫穷。

阵线:应推动小贩合法化

社区发展阵线由一群致力推动社区发展工作的前线社工、社工系的学者及学生所组成。阵线并于2008年开始于天水围北开展“天水围社区发展计划”。他们的目标是透过组织居民成立关注组,深入认识社会政策,再向相关政府部门、立法会或区议会议员反映意见,进行游说及争取工作,使政策不足和不公义的地方得以改善。

“天水围社区发展计划”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就是推动小贩合法化。七十年代以前政府没有打压小贩,当小贩一直是低下阶层糊口甚至向上流动的一条出路。像在以前的 采访记者就听说过七十年代的香港真的可以“卖橙养活一家四口”,亦听说过“湾仔码头臧姑娘”的美丽传说(臧姑娘由一个人推着木头车在湾仔码头卖水饺,到被大公司收购了品牌,成为现在的“湾仔码头水饺”,传为一时佳话。)回到天水围规划问题。当政府主导的改善计划的成效仍可圈可点,另一边厢,由小贩自发组成的天光墟却“愈做愈大”,近一两年甚至受到媒体广泛报导。Athena说,早在九十年代初,已有农户摆地摊售卖蔬菜。后来,为了帮补生计,一些街坊把一些生活用品、衣服之类也拿来售卖,天光墟便慢慢成形。现在的天光墟已有五、六十个摊档,堪比一个小型房署街市。

天光墟有甚么吸引市民的地方?阿翔和Athena说,一来天光墟的货物售价较商场便宜,二来有一些货物是天光墟独有的,例如蔗、山草药和冬菇等。另外,很多街坊去天光墟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想找人聊天,消磨时间,就连小贩也喜欢边卖边聊天。

另一方面,天光墟在促进地区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亦较政府的112、115区发展计划简单直接。后者由零七年起“弄”了三四年仍未能成事,但前者从九十年代起已很实在地为居民提就业机会和商场以改的消费选择。更重要是,根据天光墟的成功经验,政府根本不需要提供太多援助,天光墟亦能自己发展得有声有色。正如Athena所言:“居民其实是靠自己的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去做生意,我们根本不需要为他们提供太多援助,只需要为他们提供环境,让他们自己发展。”

眼下解决天水围的规划问题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由政府和发展商联手主导的发展计划;一是由,由居民发展如天光墟一般的地区经济。当前者似乎带我们走进了死胡同,我们是否应考虑一下后者?起码在后者,我们已看到夜与雾里的一点曙光。

原题:夜与雾里的曙光:与前线社工谈天水围的规划问题

报导:阿钉(独立媒体特约记者)

编辑:易汶健、黄俊邦

香港獨立媒體的最新更新:

抱歉,这个防暴盾不能隔音 / 2011-09-16 14:51 / 评论数(2)香港的殖民地大学 / 2011-09-12 10:50 / 评论数(1)在警察家族里抗议——818核心成员自白书 / 2011-09-05 16:12 / 评论数(3)香港大学伤痕录 当警察进入港大校园之后 / 2011-09-01 16:25 / 评论数(6)红旗下的陆佑堂 / 2011-08-31 14:56 / 评论数(3)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