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記者這麼多年,近來我的心情最忐忑不安。

每天早上乘坐港鐵,看到的畫面是這樣的:車廂裏,人手一份免費報,收費報無影無蹤。

於是我拿起一份免費報,從頭翻到尾不過二十分鐘,然後彷彿感到:「社會發生的事我都知道了。」

但是我想說,這種「看完免費報就等於看了新聞」的觀感,其實是一種錯覺。如果我們人人也因此向免費報投懷送抱,一張又一張的傳統報會因此而被殺掉,而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社會代價。

讀到這裏,你可能會以為:你是收費報記者,飯碗被搶,所以你抹黑免費報。我想說,不要誤會,我已轉行數年,不用靠爬格子吃飯。寫這篇文章是出於我的良知,為了要公平而客觀地了解免費報,我甚至蒐羅各國關於免費報的研究,才下此判斷。

免費報殺掉高質素新聞

很多人誤以為「香港免費報全球最多」,但其實外國已走過我們的路。自一九九○年代中開始,免費報在歐洲遍地開花。丹麥、法國、瑞典、倫敦,都曾經出現四、五份免費報在一個城市互相廝殺的戰况,甚至出現免費報霸佔報界主流的情况。

外國例子說明了什麼?學者發現,免費報雖然間接令收費報銷量下跌,但它同時也開拓了不少新的讀報人口。例如在瑞典,免費報令一批原來不讀報的貧窮人士開始讀報;另外,三十歲以下的年輕讀者,因習慣網上資訊免費,亦受到免費報吸引。學者指出,這批讀者從來就不買傳統報紙,免費報上場,開發了讀報新血,促進資訊流通,有正面社會意義。

至於免費報如何取代傳統報紙?學者曾經跟蹤過數千名瑞典人,由只有訂閱早報的一九八六年,到互聯網和免費報蓬勃的二○○七年,看他們如何放棄讀傳統報紙。結果發現,一個人的整體「新聞吸收量」並沒有減少,只是他沒有去買報紙,改為看免費報和上網看新聞。

學者認為,周旋在「傳統報紙銷量下降」的命題,只是業界人士關注的狹隘討論。他們認為,若免費報/網上新聞和傳統報紙可以互相取代,那末社會整體利益並沒有受損。故此,關鍵的問題應該是:「若讀者取得新聞的途徑,從傳統報紙改為看免費報和上網,後兩者的內容在質量上是否和收費報紙一樣?」。我可以答你,不一樣。而且,免費報和網上免費新聞,正是有份殺掉高質素新聞的元兇。

成本低主要靠二手資訊

原因是,免費報的辦報策略,傾向不把資金投放在新聞採訪上。數據可說明一切:全球最大的免費報業集團——都市國際(Metro International,亦是香港都市日報的母公司),在全球十九個國家出版五十五份免費報。但此集團在全球各地聘請的記者人數,都是少得可憐:平均一個編輯室的記者人數,由最少六人到最多二十五人。這個人手編制,是傳統報館的十分之一。而這些替免費報工作的記者,都是經驗淺,薪金低的。有數據指,記者薪酬只佔免費報整體營運開支一成,遠比收費報的編採開支低。免費報花錢最多的地方,反而是用在爭取各地地鐵網絡派報專利權上。

都市國際集團在其年報裏形容,其集團所以成功,全靠「低成本DNA(基因)」。而學者指出,大部分免費報維持低成本,就是靠「幾個記者就可以編一份報紙」的算死草方程式。於是,揭開一份免費報,你甚少看到記者名字(byline),因為有些免費報的記者根本「足不出戶」,他們整天像車衣工人一樣,根據通訊社或官方新聞稿,又或者是同系收費報的新聞,改寫和縮寫。學者發現,免費報的新聞非常倚賴「二手資訊」,甚少派駐記者到外地採訪,並肩負大量撰寫工作。

不需要讀過傳理學的人都知道,不去現場採訪,可信性成疑;不用署名的新聞,問責感被削弱;倚靠二手料,容易失實,或被滲入公關色彩。舉個簡單例子,四川地震,光靠官方通訊社,你也可以找到千百個故事,但是,豆腐渣工程,是靠香港記者親身到現場採訪出來的。

靠攏廣告商缺偵查報道

最要命的,就是免費報缺乏了一種最重要的新聞——偵查報道。在新聞歷史裏,我們都知道,新聞之所以為新聞,不是因為我們是官方或商家的「傳聲筒」,又或者我們寫的東西夠爆夠娛樂性。而是因為,記者是社會的「第四權」,是監察政府或商界濫權的看守者。美國水門事件,香港梁錦松偷步買車事件,天匯單位過期未交易事件,電盈私有化種票疑雲,這些新聞能否被發掘和曝光,反映了一個社會是否民主和開放。

這些偵查新聞,需要的是有抱負的新聞機構,不純粹為賺錢,願意投放資源,聘請資深記者進行長時間資料蒐集和查證。然而免費報的版面設計,先天不可以容納太多文字。免費報的頭條一般只有四百字,一宗偵查報道,至少要數千字才能說明事情始末。

更關鍵是,免費報的問責對象是廣告商,它收入的來源百分之百來自廣告,「得罪廣告商」是違反商業邏輯。事實上,無論本港或外國的免費報章,極少會出現獨家偵查報道。雖然傳統報紙也倚靠廣告作為主要收入,但因為讀者會付費買報,傳統報紙仍有動機擔任「人民的代理」,敢於挑戰地產商或政府,向讀者問責。

最壞情况劣幣驅逐良幣

讀者看到這裏,可能會問,即使我看免費報,亦不代表我「殺」了收費報。但是,你不殺伯仁,伯仁也因你而死。因為,當你多看一份免費報,你的「閱報人頭」就會被免費報社「出賣」,成為一個廣告目標。香港免費報推出僅八年,整體發行量(二百多萬)已超越傳統報紙,並迅速吸掉報紙市場原來四十億廣告費的三成(十二億)。傳統報紙的廣告收入極速流失,營運艱苦。另外,網上免費新聞亦是另一打擊。由於網上廣告不成熟,最多只能收取客戶數千元,比起印刷版數萬元一個全版的收費,網上新聞仍是一盤蝕本生意。

傳統報章「手頭緊」,會先向薪金高的資深記者開刀。加上偵查新聞需要長時間採訪,並涉及隱閉拍攝/翻查舊檔案/化驗的開支,這些都是「缺水」報館沒法負擔的。要節流,收費報就會聘請年輕記者,減省人手。於是,收費報也會走上免費報之路:少做深度偵查和派駐外地採訪,多做一些在辦公室也可以搞定的文章。最壞情况可能是,劣幣驅逐良幣,低成本的免費報,以輕鬆有趣的內容,霸佔市場。

或許你覺得,你對收費報「吵吵鬧鬧」「揭人陰私」「充斥社會問題」的內容感到煩厭;你覺得,揭一揭免費報,反而感到和諧舒服。但我可以告訴你,這種和諧是幻覺,這種舒適是假象。有一個新聞前輩說:看得到的,你還可以批評;看不到的,才最令人心寒。你會否因為區區六元,賣掉你的知情權?

資料來源:

-Free Daily Journalism-anything new? By Piet Bakker. Jounalistica. 4. 2007

-Free Daiy Newspapers-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By Piet Bakker.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Vol. 4 No.3 pp.180-187

-The Contribution of Free Dailies and News on the Web – is Readership Strictly Decreasing among Young People? By Annika Bergstrom and Ingela Wadbring. Nordic Media in Thoery and Practice Conferenc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7-8 Nov 2008.

-The Role of Free Dailies in a Segregated Society. By Ingela Wadbring. Nordicom Review, Jubilee Issue 2007, pp. 135-147.

-都市國際集團年報:

http://www.metro.lu/files/MetroAnnualReport2010.pdf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