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上下的空闲房屋则有近百万栋。

英国的占居一族估计有2万人。英国上下的空闲房屋则有近百万栋。

准备乔迁的新居被人抢先一步占据。找警察,警察耸耸肩。

在英国,任何经历过买房卖房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多么煎熬人的过程。买卖上家、下家连环套,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全线崩溃。

当鲁纳科斯夫妇(Emma and Dom Runacres)看中了肯特郡的一栋25万英镑的三居室后,为减少环节,确保不出岔子,先卖掉了自己的房子。

乔迁之“袭”

交换了合同的新房需要装修,鲁纳科斯夫妇和三个1-9岁的孩子搬进了临时租来的单元房。

两个月的装修基本完工,鲁纳科斯去“验收”,却发现房子里住进了一群陌生人。想上前问个究竟,却被陌生人警告不得擅闯民宅。

还有王法吗!鲁纳科斯夫妇去找警察,警察却说,没有破门而入和犯罪性损坏(break-in or criminal damage)的证据,他们不好出面,这属于民事纠纷。

只好上法院打官司。前前后后9周,花了一千多英镑,终于拿到了法庭的驱逐令(eviction order)。赶走陌生人时,鲁纳科斯一家人已经筋疲力尽,乔迁之喜荡然无存。

英国占屋一族

比起鲁纳科斯一家人,李斯特一家人的遭遇更不可思议。李斯特一家人住在萨里郡的一栋价值百万英镑的大宅子里。去年圣诞节外出度假,回来却发现房子被一群吉普赛流浪者占据。

去找警察,警察是同样的爱莫能助,只是特别提醒李斯特,他对吉普赛流浪者呆在英国的权利的质疑,有“种族歧视”嫌疑。

李斯特和鲁纳科斯两家人都是撞上英国特有的“占屋族”了。

强闯民宅,鸠占鹊巢,愣把房主挤出去,当然是违法行为。但是,如果是没有使用破坏手段“进入”无人居住的空房“蜗居”,则不违反现行的英国法律。这就是所谓的“占居权”(squatter’s right)。与其说是法律明文保护占居行为(squatting),不如说是占居者钻了法律的空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

英国的占居是有历史的。在封建采邑时代,如果在日落之后、日出之前,一夜之间把房子盖好,并住进去,住户就可以声称占有权,地主就不能赶人。1381年的英国佃农造反(Peasants’s Revolt),占居权也是重要的导火索。

今日英国的占居一族,据政府的估计在2万人左右。英国上下的空闲房屋则有近百万栋。对占屋一族来说,可谓“海阔凭鱼跃”。

“传统的”占屋族大致有三种人,一种是“愤青”,自己并不是没房子住,而是要以此抗议社会不公;一种是“无产阶级”,没钱交房租,既然房子空着,不住白不住;第三种是在社会边缘挣扎的弱势群体,吸毒酗酒者、无家可归者。

而文章开头举的两个例子,则属于占屋族中的“另类”,处心积虑侵害他人利益,打着“占居权”的幌子明抢豪夺。

明抢豪夺至少在明处,碰上“暗箭”更要命。

出租房子的房东最怕碰上恶意占居者

出租房子的房东最怕碰上恶意占居者。他们往往显得道貌岸然,按时交纳头几个月的房租。然后就开始以各种借口拖欠,直至拒绝交房租。

鸠占鹊巢

杰罗米夫人是小学教师,在英国是受人尊敬的体面工作,丈夫杰罗米声称是作国际贸易的,夫妇俩炫耀在牙买加、巴巴多斯有多处度假别墅。

事实是,两人是“骗住”的占居者。手段很简单,巧舌头、厚脸皮。例如,杰罗米夫人对同在一个小学任教的同事贾维斯说,他们要买的房子就在交换合同的头天晚上,房主心脏病突发死亡,他们急需临时租房救急。

出于同情,贾维斯把自己的房子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价钱租给了他们。贾维斯当然一个子儿也没见到,因为杰罗米夫妇根本就没打算付房租。

经过六次法庭听证,终于拿到了法庭驱逐令时,杰罗米夫妇已经瞄准了下一个目标。

杰罗米夫妇最终“栽”在了一栋80万英镑的房子上。行骗的借口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被骗的房主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刑事犯罪律师。

杰罗米夫妇最终被以欺诈罪分别判处15和10个月监禁。法官在宣判时称他们是“邪恶的”。

占居将成为非法

出租房子的房东最怕碰上这样的“恶人”。他们往往显得道貌岸然,甚至按时交纳头几个月的房租。然后就开始以各种借口拖欠,直至拒绝交房租。

你要赶他,他笑你不懂法。等你把法律搞明白了,拿到了驱逐令,已经脱了一层皮。贷款买房出租者因此自己债台高筑、房子被银行没收的例子也不是个别的。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人们担心,恶意占居的行为会更严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宣布,将加快有关的法律修改程序,争取在明年通过有关修正案,正式将“占居”列为非法行为。

Crisis, Shelter等帮助无家可归者慈善组织对政府此举表示担忧,认为新的法律保护的是炒房地产的富人,打击的是最弱势的群体,将迫使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

乍听颇有几分道理。细想又经不起推敲。兜里没钱,银行里成捆的钞票在那里闲着。拿几捆来花花,行吗?

联络/荐言

* 须填写项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