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柴静的一篇文章说起

作者:俗士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10-31

本站发布时间:2011-10-31 8:16:35

阅读量:1438次

  前两天,读到柴静的一篇文章《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想说两句,算是有感而发。

  我对柴静不了解,因为我是几乎不看电视。第一次知道她,是网上流传一个她的四分钟演讲,看到网友们对其推崇备至,我也饶有兴趣地找来看了一下。实话实说,感觉一般,虽然讲稿写得很优美。记得当时有个印象,觉得有些煽情,也很小资。总之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再次听到她的消息就是网上风传,她要辞职了,还说了一些她的事迹;夸张一点的还搞了一个寻人启事,说她“被失踪了”。有一些拥趸者甚至称柴静为中国的“脊梁”。

  对于网上这类很热的事,我一般都比较警惕,也很少参与,要说我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热点也不为过。因为我总是担心一不留神就会被卷进炒作的大潮之中。

  后来,她做了一期节目《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我在网上看到这个视频。因为我写过与药家鑫案有关的评论,所以对这个视频看得很仔细。我认为,这个视频至少有几个的问题是偏颇的:

  1.有明显的倾向性,对药家鑫父母的关注远远比对张妙父母的多。

  2.太煽情了。尤其是在采访药家鑫父母的时候,说话都是哽咽着,而采访张妙父母时则要平静得多。

  3.她在向人们展示药庆卫的退休证时,故意把他退伍时的工资,好像是两千多,展示给观众,而避谈药庆卫现在的工资。这就有混淆视听之嫌(注:这件事,后来药庆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过他现在的退伍金有五千多)。至于她为什么要隐瞒这一细节的真相,我就无法猜测了。

  4.不知是故意,还是没有意识,没有对采访过程中暴露的一些疑点做任何解释和或者质疑,比如,药家鑫的自首情节。

  后来,我写《药家鑫案舆情,波澜再起之蹊跷》这篇评论的起因就是柴静的这个专访。不过我当时关注的是里面药家鑫母亲对药家鑫自首情节的话题,并没有质疑柴静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在我看来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专访,而且还要掩盖那样一个细节。

  如果单单读《记者要表达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会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即:这是一篇文笔优美,道理讲得也好的文章,其中有些内容读起来会让人眼眶发湿。总之,写得挺好。

  但正如柴静所说,“镜头是藏不住任何东西的,记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带着什么样的目的,从眼神和身体语言中都会有所表露。”而她在对药家鑫父母的专访时,所表露出来的东西,恰恰是对她自己这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的嘲讽。更讽刺的是,她在文中还用对药家鑫父母的采访作为她这篇文章的例证。

  前不久,被称为“央视一哥”的白岩松发微薄说:“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讲真话比较容易,实事求是,既不需要勇气,也不需要牺牲。而讲假话需要很大勇气,因为你骗人要承担后果,搞不好就身败名裂。可我们正好相反,讲假话很容易,张口就来,天天讲月月讲,脸不红心不跳。而讲真话需要极大勇气,甚至需要冒坐牢的风险。这种真假颠倒的实质是是非颠倒了。”

  这条微博又成了网络上热传的话题,白岩松也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讲真话的”,也有人称其为“脊梁”。其实,这些话早就有人说过,我们从很早就知道,很多年以前中国的官方还狠批过“假大空”一阵子。我不明白,一句很普通的话,为什么白岩松一说,就能成为“脊梁”?我想,别人即使天天说,别说“脊梁”,就是听也未必有人听。

  由于对白岩松的节目一无所知,所以无法知道,他是否能在自己主持的节目里做到“讲真话”。但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央视的性质和名声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于是一个问题就产生了,即:白岩松的这条微博是否是为自己不敢“讲真话”做的辩解呢?我觉得,即使往好处想,这最起码也是一种言行不一的表现。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少有人质疑柴静和白岩松的言行不一,反而他们都被民间人士奉为“脊梁”?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据我观察,在柴静、白岩松的追捧者中不乏一些自称不看CCTV的“智者”。

  再进一步探究,加上崔永元(稍早一些时候他也被称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央视有崔永元、白岩松和柴静三个主持人被民间誉为“脊梁”?这似乎与央视在许多人眼里的形象极不相称。

  既然想不明白,那还是不想了,雾里看花是越看越迷糊。——没有一双慧眼,终究无法把这纷扰的世界看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