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讲,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规制问题,一个底线问题。我们说党要管党,要反腐败,不反腐败,就会亡党亡国;但是不讲文化会亡种,因为文化是人的习惯,习惯没有了,人就随意了,这个种存在不存在也就无所谓了。 因此,无论从党自身的政治形象,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文化问题必须天天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七届六中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极其重大,非常及时。

张希贤: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四大时代亮点 (人民网,2011年10月19日)

  ●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六中全会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导张希贤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一《决定》共有四大时代亮点。

  亮点一: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其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文化又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与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像“唐诗”“豪放”的文化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繁荣与知识分子的“漫游政策”的时代特征、“宋词”“阴柔的美”的气质,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一样。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反映和服务这一时代主旋律。

  其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封建社会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集权政治,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否定与飞跃,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对应,这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建设的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文化与新的道德规范。这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是用这种新型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其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滚动式发展,统一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新实践。

  其四,是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协调推进;四大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农村乡村文化、国企民企外企微企之企业文化、校园军营机关事业单位之“单元文化”——同时并举,专业文化教育科研医学队伍与广大群众同时从事伟大文化创造;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双管齐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化创造竞相绽放的科学发展的新文化。

  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与繁荣。

  亮点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首先是要反映、服务和促进13亿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致力于的伟大创造。这一新文化,是对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和各种基本权益理念的伟大创造。人权本无阶级性,但在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其不同政治精神的浸润,“人权”就富有了阶级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几乎天天向中国喊所谓的“人权”,殊不知自己的“人权”就是建立在时不时侵略别人,欺负别人,践踏别人人权基础上的“人权”。当代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人权,努力追求人人平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之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这一新文化,需要构建三支队伍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体系。一是党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原动力”队伍建设。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又是文化大千世界,什么样文化都有,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有黄赌毒的、有造谣惑众诽谤的、有色情和暴力的、有讹诈欺骗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谐文化,进行了包围、进攻和“蚕食”。既然如此,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和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四: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前三名走,前三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前三名,世界就跟着资本主义的感觉走。社会主义处于前三名,世界各国就跟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将达到世界第一位。所以,就有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奔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与文化力量,启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步伐,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奔向新中国成立100年,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再创造和集成创新,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其实,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个历史建设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人民从1840—-1949年,用了100年的时间,在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围绕着时代的主题构建与创造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文化。到了1949年,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历史建设任务是: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文明富裕”。这第二个文化建设任务,如同走过的第一个路程一样,也经历了复杂的建设历程。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文化的错误与曲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三十余年的大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红色文化中,在批判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在与各种“西化”思潮与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博弈中,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再次扬帆启航,为着奔向建党100周年,奔向建国100周年,实现文化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百年进军”的文化号角。

  现在看来,从传统的中国到现代的中国转型,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100年,1840年—1949年;后100年,1949年—2049年;一方面,显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两百年文化转型历程。这200年的社会转型,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连祖国统一大业问题,都需要放在这两百年的进程中给予通盘考虑。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历史的依据、现实的依据,民族的依据。

  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深感使命庄严、任务神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必须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陈少峰:建设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 (人民网,2011年10月20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六中全会召开的时期恰到好处,因为大家越来越关注文化,经济发展也需要文化作推动,文化软实力应该考虑文化怎样走出去,好多和文化有关的一系列事情,都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梳理。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关键时期作出关键决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

  陈少峰教授表示,六中全会《决定》具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陈少峰认为,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并列,经济上成为强国,文化也要成为强国,这就指明、并标示着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方面,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陈少峰说。

  亮点二:全会对提出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新局面

  陈少峰认为,我国的文化创造和创新,实际上跟以前相比起来,我们在繁荣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包括文化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还是需要动员更多的力量来做的。

  因此,全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会讲到人才结构问题调整,意识到高端人才资源比较缺乏,将文化创新、文化创造说得比较深入、具体。换句话说,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释放出活力,让更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和创新。

  所以,从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讲,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推动文化创造力的提升,工作的重点会从过去的体制机制改革转向怎样创造更丰富的文化产品,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亮点三:全会提出构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陈少峰表示,全会在在文化产业方面,提出了以市场配置资源,重视民营企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现在,我们不仅要重视国有文化企业,还要重视民营文化企业,重视各种民间和政府的各种资源,发挥它们的功能和创造力。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全会对市场配置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有非常多的表述。文化产业发展这个领域,全会中讲得更具体、更深入了。

孙津:六中全会彰显良好政治生态和中国形象(人民网,2011年10月20日)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顺利闭幕。此次全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孙津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体制改革意义重大,非常及时,彰显了党的优良政治生态和中国形象。

  六中全会彰显党的优良政治生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十八大之前还有一个换届的时期,围绕换届之前有若干的主题,孙津认为,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主题是应该且十分必要的。为什么这样讲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要建设得好,才能走得下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换言之,人们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在于这个名字,而在于它是否做得好。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能关起门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干什么。一定要是没有窗,没有门,大家一起看,一起参与。

  孙津指出,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事业建设好,党的事业才会被人们所认同、接受。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标准趋同,你增高,我也增高。在这种状况下,文化问题就非常突出地成为我们彰显中国特色的形象。如何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和形象的就是文化。换句话讲,共产党的形象体现在哪里?其实体现在文化领域。这里讲的是整体政治生态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六中全会召开非常及时 意义极其重大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非常必要。必要在哪里呢?孙津指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市场经营性,而且还应该有导向性。既要有市场,还要有导向,于是必须有体制改革。全会《公报》中称“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说明以前已经在推进了,现在要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从根本上讲,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规制问题,一个底线问题。我们说党要管党,要反腐败,不反腐败,就会亡党亡国;但是不讲文化会亡种,因为文化是人的习惯,习惯没有了,人就随意了,这个种存在不存在也就无所谓了。

  因此,无论从党自身的政治形象,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文化问题必须天天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七届六中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极其重大,非常及时。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