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深圳之後,北京也想躋身世界設計之都的行列,不料鎩羽而歸,在2014年的「世界設計之都」爭霸賽中慘遭淘汰出局。外界評論認為北京為申都搽了不少胭脂,但終究淪為倉促的表面工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北服文創中心常務副主任易介中也認為,北京申都未過是「意料中事」。

     據北京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至2008年間,北京設計產業的業務收入年均增速高達40%,2009年設計服務年均收入增速達6.2%。負責申都的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陳冬亮說,豐富的科技和領先的設計資源讓北京具備了設計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去年我們統計,北京大概有400多項與設計相關的活動,包括798、尚8、宋庄等創意園區,都在不斷地推廣設計;今年這樣的設計活動可能會超過500項,參加人數之多、活動之密,沒有一個國家和城市能和我們相比。」

     但易介中表示,最根本的「設計之都」概念,無論是學者甚至一般人可能都「沒個準兒」:究竟是設計產業、從業人數、素質在全國相對集中,還是佔文化GDP大多數?就算是認真坐下來談「設計」這回事兒,他也毫不客氣地指出,大陸這方面水準仍有待加強,否則國家大劇院、水立方、鳥巢等幾大指標性建築也不會找來外國團隊操刀,遑論其他設計領域。「北京沒什麼品牌做自有設計的,所以中國把『設計之都』掛在嘴邊,我還真不懂是什麼意思。」

     文明之必要

     北京身為中國大陸首都,除了本身長久累積的歷史文化,還坐擁全國最前端的軟硬體資源,冠予「文化首都」名號當之無愧,但卻不能與「文明之都」劃上等號。為什麼要提到「文明」?易介中強調,設計是讓城市通向文明的一條道路,設計之都要至少符合文明概念;這一點如果連首善之區都達不到,那麼全中國其他地方的城市應該也都無法器及。「北京跟紐約、倫敦或東京能比嗎?它達不到很正常。北京的政經資源只多不少,『設計』在其中算什麼?不特別具備優勢。」

     在易介中眼裡,北京市政府並沒有特別針對申都進行有規畫性的軟硬體投資計畫,甫落幕的《2011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只是為了申都意思一下的表面工夫,除此之外,並無任何方面可以讓人覺得北京和設計可以沾上邊。相對於其他大陸城市,北京的確給了設計師相對較多的表現機會與發展空間,但光憑這點不足以說明北京夠格被稱為「設計之都」,一般市民也無法對此有深切感受,畢竟設計並未全然充斥於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設計教育不能等

     放眼全球,中國大陸在設計教育的養成上還是距離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很遙遠,歸根究柢在於教育體制出了問題。易介中表示,設計教育必須往下扎根、從小做起,孩童們長大後才有可能自然優游其中。「教育不振作,辦不了一個舉世欣羨的設計學院,怎麼可能成為一個讓全球尊敬的設計之都呢?」一般人對於到國外學設計的選擇不外乎是倫敦、米蘭等歐洲城市,但是到北京取經者有多少人聽聞?大陸就算比設備好、學生多,但是在世界排名上還是只能徒呼負負。易介中話說得明白:「大陸的設計院校辦得比台灣實踐大學還糟糕,他們這個體制是優秀人才待不下去的。」

     他進一步分析,優秀人才不願進入學院體系任教,設計教育沒有起色,在民間執業的話公司的國際競爭力又不足,總產值無法讓設計在北京成為支柱型產業,自然無法申都成功。北京政府對設計圈的投入看起來是口惠大於實質,「願意花錢推奧運卻不願認真辦設計展,如果拿體育財源的十分之一來做設計:大興設計院校、聘請良師與招募優秀學生,北京早就成為最棒的世界設計之都了。」

     北京儘管榮膺文化GDP超過5%的大陸城市之一,但設計產業不過九牛一毛;上海、深圳等地就算有大量設計師聚集,然而與城市整體經濟相比還是極小部分。易介中分析,由於負責申都的是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如果設計之都以工業設計為主,那麼北京就更居於弱勢,「因為北京周圍沒有生產中心,但就這點來看深圳果然可以申請成功;通常產業跟設計之間有地域關係存在。」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