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社交网络延展了我们的眼睛,却增大了我们的痛苦。心仪的那个人同时也喜欢你,你知道你们俩是最合适的,但却远隔重洋。于是你不得不选择次优甚至欠优的那一个,而且你清楚知道自己是妥协,是退而求其,会快乐吗?很多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能心安。

 

 

远了,近了

 

文/常远(厦门大学)

 

 

如果你接下来打算去美国读书(现已在美国读书),或者你干脆在国内在北京,哪都不会去。而我已确定将赴欧洲——即使我计划两三年后去米国或回国跟你会合,你愿意跟我谈恋爱吗?

几乎肯定不会对不对。

异地恋,要么是真的很享受当下,即使距离远也感到开心,要么确定有未来,不管现在多辛苦也值得等待。否则,无异于自虐。

 

 

昨天躺床上想了很久,这就是我目前的困境。单身一年多,无关心态,也绝非某种抗拒心理或“单身病”,就是这时刻悬浮于头上的紧箍咒:很快要出国了。

戴着这个紧箍咒,你很难拥有一段正常的感情:你如何指望跟一个女孩事先说好“一年后分手”而后拥有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恋情?

况且这样的拖累对恰逢婚龄的对方也是不人道的。我没那么高尚,但早就想明白了这个理儿。

我认识不少赞到令人发指的姑娘,常戏称她们为“极品”,并屡屡以此在狐朋狗友那里吹牛逼。她们从北到南,从欧洲到北美,其中也有我的心仪对象。这并不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甚至往往是苦恼。或许大多数人的困境跟我类似,不缺少遇见“喜欢的那个人”,也不需要“等待”什么人突然出现,有“喜欢”或“心仪”的人,但她们跟自己相距甚远。遇见,离得远;遇见,隔大洋。

曾在Twitter上看到过一句话,北京有大量的靠谱单身男青年,上海有大量的靠谱单身女青年,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异地恋。

于是我们坠入到“遇不到合适的人”的错觉里,“靠谱男人要么Gay要么已婚”的情绪发泄中。

仔细想想,是遇不到,还是够不到?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更远的远方,在更大的目标基数下,你会发愁遇不到心仪的人么?其实绝大多数所谓剩男剩女的苦恼源自,最喜欢、最合适的那个人或那些人,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跟自己不在同一城市同一国家——这意味着你往往要在次优甚至欠优对象中进行选择,意味着妥协和“接受”,而非真正的“选择”,对很多持拒绝得过且过价值观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对自己和感情的侮辱,于是单着,“剩”着。

如果你甘心做一个小城青年,毕业后就跟大学同学结婚,或毕业就回到家乡定居,再或者从来不曾走出过自己出生的地方,那么将很快结婚生子,过上安定的生活。你大可冷笑着看那些仗剑走天涯欧洲北美玩透透的留学生抱怨孤独寂寞冷的国外生活,看北上广那些穿着高跟鞋明艳不可方物的大龄女白骨精们在论坛上哭喊,“姐死了给我烧个哥”,转身淡定的给一岁孩子喂奶。

或者干脆让我们回到古代吧,你出生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世代务农。你此生都不会走出这里,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世界”。你长到17岁适婚年龄了,那时候没有社交网络,也没有LBS应用可以跟邻村的小慧约炮。村里同龄的女青年只有小红和小芳,这时候你只需要考虑跟小红还是小芳在一起,小红擅女红能下地,小芳胸大活好,怎么样,这样选择容易多了吧?

世界在变大,还是缩小?我们远了,还是近了?互联网塑造着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发展,社交网络普及,地球村的概念热热闹闹。地球都成村了,那世界应该是小了吧?

我们可以上社交网络,微博了解彼此的近况,打开skype,facetime,听你的声音看你的笑脸,用微信随时发送语音和视频短信给你。如果想你,我就飞过去看你,十小时内肯定到。

晚上视频聊天时,我会把生活中所有的细节和琐碎都跟你唠叨一遍,好像我们一起经历的一样。

可是。还是不一样啊。

小时候看《七龙珠》漫画,卡卡罗特像敬礼一样把两根手指放在额前,就能够瞬间挪移到世界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如果科技发达到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瞬间挪移的超能力,多好,下一秒我就要出现在你面前,去握你的手。

 

 

很多时候社交网络延展了我们的眼睛,却增大了我们的痛苦。心仪的那个人同时也喜欢你,你知道你们俩是最合适的,但却远隔重洋。于是你不得不选择次优甚至欠优的那一个,而且你清楚知道自己是“妥协”,是退而求其“次”,会快乐吗?很多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不能心安。

因着年轻,因着生活的流动性,因这世界的飞速变化,我们不再停留在某个固定地点,有了更多选择,有机会到世界各地去工作、生活、学习,同时也必然使异地恋现象普遍化。仔细想想,哪里不是异地恋呢?美国和欧洲是异地,中国和美国是异地,那么上海和北京是不是异地?再近一些,广州和厦门是不是异地?即使在车程只有三个小时的两个城市,也如假包换的是异地,是“两地分居”,区别只在于每月、每年见面的次数。

如果你特别拗,性子里拒绝得过且过,如果你只想跟最喜欢的那个人在一起,不想妥协,也不想要次优项,那么你有很大概率要面临异地恋——你怎么那么自信自己非常心仪的那个人就得体而完美的躲藏在你朝九晚五呈现无限窄趋势的社交圈里?

如果你问我,你愿意为了一个人或一段感情而放弃去远方吗?我说不会。因着年轻,要出发,去远方,去看更大的世界,尝试更多的生命可能——这是我跟随内心召唤做出的选择,如果拒绝这个声音,“我”就不存在了。没有了自我,我还拿什么去爱人?没有自我的人,会有人爱吗?

或许不必如此无奈,或许远方和爱情并非二选一的互斥项?我亦知道有朋友大学毕业后就跟恋人相约去了某个城市,在那里工作定居,幸福生活;有朋友跟恋人一同考G,顺利赴美,已在美国结了婚;有朋友二人欧美远隔,异国两年,已经回国到同一个城市会合了。

可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世间之事,岂得两全。既然要仗剑走天涯,那就找个也要出发去看世界的女侠并肩走吧。然而当你背起行囊,环顾四周却发现,即使是天涯,也有不同的方向,有的叫美利坚,英吉利,也有的叫澳洲。

对于彼此来说,你们依然是远方。

屏幕前的你,在哪里?加州还是费城,华盛顿还是纽约,阿姆斯特丹汉堡伦敦爱丁堡还是曼彻斯特,巴黎维也纳还是哥本哈根日内瓦,香港广州上海还是北京?

你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或许有时你也只是想跟一个人一起吃麻辣烫吃得满头大汗,一起在厨房里做一顿蹩脚的中餐把餐具折腾的不成样子,再或者,你只是从paper里抬起头来,懒洋洋丢一句话出来,期待有个人懒洋洋的回应。

在路上,在远方,在成为真正自己的过程中,你可能的确离他(她)远了,却也离自己,离自由的模样,更近。

 

 

(采编:尹桑   责编:陈轩)

您还可能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