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簽署ECFA之後,對台灣農民究竟是利多還是利空,官方和學界的說法出現重大落差。政府在宣傳ECFA的廣告中,聲稱「台灣農產品出口到中國成長二.六倍」,但根據農委會自己提供的資料,今年一到八月台灣與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逆差,從去年八千兩百萬美元擴大到九千兩百萬美元,增幅達一成二。若再加計中國走私來台的部份,逆差增幅將擴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胡興華表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農產貿易逆差一直在減少,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對台灣的農業很有利。2007年時雙方逆差是新台幣2.8億元,到了2010年是1.3億,減少了一半以上。

不過,根據農委會「農產貿易統計查詢系統」,今年一到八月我國出口中國總共四.二八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兩成八;從中國進口值為五.二億美元,同樣成長兩成五;貿易逆差也從去年八千兩百萬美元擴大到九千兩百萬美元,增幅達一成二。此一趨勢值得重視。

兩岸去年簽署ECFA,中國為「讓利」給台灣農民,將文心蘭切花、茶葉及石斑魚等十八個稅項、十三種農產品納入早收清單,並從今年開始降稅。早收清單中的六種農產品,一到八月出口值均低於新台幣一百萬元,如檸檬出口不到一公噸,哈密瓜與火龍果不到兩公噸。香蕉、柳橙今年出口值與出口量僅為去年的一半與兩成。

農委會在廣告中宣稱「冷凍秋刀魚成長九倍、甲魚蛋成長二十三%、茶葉成長八十九%」。實際上,秋刀魚今年銷中狀況雖較去年好轉,但出口值比前年仍減少兩成五,出口量更比前年驟減六成。甲魚蛋、茶葉今年出口量比去年少,出口值則不相上下。

開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明敏強調,兩岸農產貿易「來(台灣)的比去(中國)的多」,顯示ECFA並無法改善兩岸農業結構。前台大農學院長楊平世指出,ECFA也無力解決香蕉、龍眼、芭樂等農產品的產銷失衡,反而傷害台灣農業,讓兩岸農業貿易逆差擴大。他們認為,政府的廣告宣傳太「吹噓、誇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