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

进入专题

印度
  

秦晖进入专栏
 

    尽管长时段中印度的落后有文化方面的因素,但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印度落后于中国的差距拉大了。可见就制度方面而论,印度经济中的积弊也的确甚多,这也是包括多数印度学者在内的学界公论。

    当然,对于积弊何在,国外的主流看法却可能与国内的官式说法相反。独立后的印度长期实行所谓“尼赫鲁式社会主义”,前苏联一直把她定义为“已经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加之该国实行联邦制,各邦各自选出的政府有左有右,拥有相当大的自治功能,选择的发展模式也差异很大。像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等地长期是共产党执政,就更难说是“资本主义”了。

    一般地讲,印度的“社会主义”也属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与瑞典式的“福利国家”不同,后者以二次分配为特色,主要以高税收高福利从私人经济中抽取资源,以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国家直接经营企业不是它的基本特征。而印度的“尼赫鲁社会主义”政治上学英国搞宪政民主,经济上却不是学瑞典,而主要是学苏联办国营企业。

    原来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虽然因主张宗教宽容而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但他的经济主张却是极有印度传统特色的:主张回归自然,耕织立国,反对工业化,也对建立“现代强国”没有多少兴趣。但他秉性宽容,默许其门徒尼赫鲁另搞一套。而尼赫鲁是个工业化迷,一心要通过国家集中投资来赶超发达国家,把印度变成工业化强国。尼赫鲁和英迪拉·甘地父女两代(连同几位过渡总理)执政37年,一直以“五年计划”的方式搞经济。而且好搞大型企业。因此印度经济的产业集中程度相当高,很多基础工业部门的生产集中于若干大型国营公司。当然,作为宪政国家印度没有没收私人资本,私营工业一直存在并且有一定发展空间。但各基础工业部门都是以国营占优势的。例如钢铁工业,独立以前只有私营的塔塔钢铁厂,后来连续建起波卡罗、比莱、维萨卡帕特南、鲁尔克拉等六大国营钢铁公司,控制了90%以上的钢铁生产。其中最大的波卡罗、比莱等厂都是苏联援建、按苏联的“马钢宪法”模式管理的。然而有趣的是,虽然大钢厂中硕果仅存的私营公司塔塔集团厂龄最老(1907年建),设备相对陈旧,产量在全印总产中也只是一个零头了,但它一直是印度钢铁业中“管理得最好的企业”,其效益比那些国营巨无霸都强,工人工资也更高。

    因此印度的“社会主义”不仅如瑞典那样具有分配意义,也如苏联那样具有生产意义。就整个联邦范围而言,在90年代以前印度政治上固然是近似于西方的宪政民主,经济上却更多地搞命令经济。国有企业比重之大、市场管制程度之严、外贸保护手段之多都相当突出。印度如今也在搞经济体制改革,努力革除旧弊,实行市场化与开放式竞争,但其进展还不如我们。

    当然,如今印度的市场化程度不如中国,但比起改革前的中国连农民养鸡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农民兴办集体企业也被说成是“集体资本主义”的那个时代,印度再怎么搞“尼赫鲁社会主义”,其市场空间与经济人的活力还是要大得多。为什么当时的中国官方仍然能够以印度为垫背的来进行“比较”呢?尽管如前所述,那时的中国经济是否真的比印度好,实在大可怀疑,但是无论如何,印度经济那时也并没有明显胜过中国,至少不像亚洲小龙以至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当时那样,其繁荣与中国的凋敝形成那么鲜明的对比,否则当时的中国官方也不会老拿印度做“比较”的垫背了。

    其实8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政策部门一个代表团对印度进行访问考查后有个内部报告,其中的基本结论是:印度的私营企业比我们中国的企业搞得好,但是他们的国营企业比我们的搞得差。这个说法很耐人寻味。

    大家知道,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正处于“乔厂长上任”时代,那时工业还是国营的一统天下,私有化还没有起步,但是文革的大轰大嗡已经结束,“修正主义”(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市场社会主义”,就是当时苏联的那一套)上了台,实行了或者说恢复了苏式的“劳动纪律加经济核算”企业管理制度。而这样的国企尽管不如印度的私企(实际上也就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但却比印度的国企强——实际上也就是苏式的国企比“民主社会主义”的国企强。由于当时印度的私营工业比重不大,所以印度的国企比中国的国企搞得差,就成了问题的主要方面。

    “民主社会主义”至今仍然是既反对苏联模式又不赞成资本主义的许多好心人向往的东西,说它还不如苏式企业可能是一个煞风景的观点。其实笔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人道理想也是心向往之,但是如果把人道、平等这类价值判断放下而仅就企业管理而论,“民主的国营企业”在效率上的确是经常既不如私营企业,也不如“专制的国营企业”。

    仔细想想,这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企业不管国营私营,它的运转要能够理性化,就必须有某种约束机制,即科尔奈所说的“预算硬约束”。在契约式的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方与劳方是利益有别的主雇关系,双方通过博弈而形成一种约束机制:资方不会贪污(企业是自己的,他贪污谁?)而工人不会“偷懒”。在“专制的国营企业”中,管理者与劳方不是主雇关系而是“主奴关系”,前者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虽无积累激励,却有升迁激励,也可能从严治厂而实现理性管理。在产权明晰的全员股份制企业中,经理与工人除了主雇关系外作为股东还共同对企业负资产责任,约束机制更是双重的了。然而在“民主的国营企业”中,管理人与工人既非主雇关系也非主奴关系同时又无资产责任,理性约束机制因此很难建立。相反却容易出现不顾企业利益的双方“共谋”。管理者既不像资方那样把企业作为自己的产业来用心打理,又不能追求升迁而无视工会与“工人民主”的意向扮演技术官僚的理性专制角色,于是短期行为、“内部人控制”、经理“讨好”工人、双方都吃企业坑国家之类的积弊便难以避免。

    实际上,这也是西方民主国家“国企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形成的许多行为规范使这些国家的国企病不像“印度病”那样严重。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何以中东欧转轨国家在民主化以后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执政,尽快完成国营企业私有化都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因为他们不像中国,可以靠温铁军先生所说的“奴工制优势”来使国营企业虽不景气但还能半死不活地维持。东欧民主化之后的国营企业,科尔奈所说的那种“预算软约束”危机往往会比专制的旧体制下更加严重。即使在转轨前,相对而言专制比较宽松的波兰,其国营企业状况也明显不如昂纳克统治下更为专制的东德,尽管波兰的经济学在东欧是水平最高的。实际上,中国文革时代的企业管理混乱也有类似原因:尽管文革既非宪政民主更不是“经济民主”,宪政国家“民主的好处”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民主的坏处”,或者用学者的行话说,“过度参与造成的交易费用剧增”却毁了企业,大轰大嗡之下正常的企业管理无法进行,规章制度都成了“管卡压”而被废除,其后果是众所周知的。

    东欧民主化之后,这些国家的国营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工会势力强大、经理权力削弱、企业管理困难、财政状况恶化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即便你在理论上如何反对“休克疗法”,赞成“渐进改革”,在实践中也往往不由自主地希望快刀斩乱麻地解决私有化问题。而的确,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在私营企业里工会漫天要价的情况就大为减少,甚至许多企业在私有化之后,工会运动竟然被主雇关系中个人化理性化的讨价还价所取代,出现“工会消亡”现象。团结工会这样共产党当年严厉镇压都未能摧垮的力量,一旦上台掌权就气数已尽,很快走向瓦解,在经济转轨进行到如今后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

    事实上印度(在更大程度上还有孟加拉)如今还是工会、农会乃至形形色色的公民维权组织极为活跃的民主社会。我们这次盛会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国家里“公民社会”力量的强大。印、孟如今吸引外资都不容易,虽然他们的劳动力不可谓不廉价(据了解,在浦那这个地方,印度最好的私营企业塔塔公司汽车装配线上的的工人平均月薪为270美元,而浦那普通劳工的月薪更仅有45美元左右——至少今天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比他们高。但是印孟的工会农会可是不大好对付的,“便宜但不听话”的劳动力未必能使外资感兴趣。相比之下,中国没有真正的工会,政府,地方政府眼里除了上司就只有老板,工人的服帖天下无双,天下哪里有这么好的“投资环境”啊!

    因此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人道理想虽然仍会有生命力,但在没有更可行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专制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甚至专制资本主义的“可行性”都比她要大。自1947年独立以来就确立了宪政民主制度的印度当然不可能转向专制社会主义或者专制资本主义,因此从民主社会主义转向民主资本主义大概就成了她唯一的选择。但是民主制的悖论就在于:虽然“民主制下的国营企业”比专制奴工制下的国营企业更加急需改革(仅就经济效益而言),可是偏偏它也最难改革。因为“民主分家”的讨价还价多,“交易成本”要比强权之下的“掌勺者私占大饭锅”式的改革大。专制国家可以驾轻就熟地把“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变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它昨天可以运用强权不受制约地化公为私,今天就可以同样运用这个条件不受制约地化私为公。它可以把工人说撵走就撵走,土地说圈占就圈占,公产说给谁就给谁,民主国家可没这么容易。

    东欧转轨之难是如此,印度从“民主社会主义”向民主资本主义转轨也是这样。印度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说说也有多年,真正起步是在80年代末的拉·甘地时代,而最近十年才真正出现实质性突破。虽说比中国改革晚,然而印度“尼赫鲁社会主义”旧体制中保留的市场成分本来也比改革前中国的毛泽东式社会主义要多,改革基础还是有的。但这种改革不仅要面对印度传统中前述的一些惯性阻力,更要经过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反复谈判,因而难免举步维艰。就在前年(2002年)4月,以孟买为中心就曾发生全印一千万工人反对经济改革(主要是抗议“减员增效”和拍卖国企)的大罢工。

    当然民主国家“吵吵嚷嚷分家难”既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制度宿命,但同时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充分的讨价还价虽然不是“公平分家”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即便在谈判实力与信息收集双重不对称的局限下最后的博弈结果并非“实质公平”,但是充分的博弈权利体现的形式公平仍然是转轨后形成的产权结构具有公信力和道义合法性的基础。而缺乏这种公信力的“掌勺者私占大饭锅”虽然在强权与黑箱作用下可以较快完成原始积累,然而道义合法性的缺失将妨碍其进入正常的交易与配置机制,而一旦强权动摇、黑箱打破,这样的原始积累很容易引发清算情绪乃至引起社会动荡,那时“制度变迁的总体成本”恐怕就不会比民主转型更小了。

    而民主转型虽然在一个时期需要付出较多的“交易成本”,但转轨结果的公信力会使它具有较好的后势。就印度而论,其经济改革前期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并未很快表现出推动增长的效果。但是从前年起,印度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加速,去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股市市值增长七成,出口、投资、消费都出现强劲增长。许多观察家认为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乐观。

    

进入 秦晖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印度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思想库 > 学者文库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27509.html
 
 
寄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www.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学友讨论
实在是佩服! RHXY 2011-09-01 00:24:28
每读秦晖教授的文章都如沐春风!

好文 洛德适 2011-05-12 14:58:27
秦晖见解深刻,很多文章使人眼界大开

好文深刻 太空射线 2009-07-07 21:50:06
秦晖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

同意“黑色鲶鱼” 石大刍狗 2009-06-01 18:17:45
印度值得尊敬!他们也开创了“具有印度特色的制度”,结合印度近代史仅此一点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这个国家!

意思可能有误 延炎 2009-06-01 16:34:09
因此印度的“社会主义”不仅如瑞典那样具有分配意义,也如苏联那样具有生产意义。

这句话可能错了。应该是: 因此印度的“社会主义”不如瑞典那样具有分配意义,也不如苏联那样具有生产意义。

沉梦 2009-06-01 12:27:04
还是顺其自然的发展好

印度让人尊敬 黑色鲶鱼 2009-06-01 10:01:40
秦晖的意思的确是说:印度虽没有中国专制下节省交易费用带来的经济先发优势,但却有因民主基础优良而极可能带来经济上的后发优势。当然这都是从经济成就上来说的,而如果把政治文明加入进来,现在也不见得中国有全面的优势。

民主制能与当地民族文化完美融合,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印度以其庞大人口、错综复杂的宗教和种姓制,能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民主制,这不得不让人敬重。

民主制永远不可能发生3000万死忙的大饥荒,仅此一点,中国就永远无法跟人家比!

更何况,在更长的时间段上,没有宪政保证的中国经济未必一定领先印度的经济。极大的概率是:印度因其民主制+资本主义,将超越只有一条腿走路的中国。

都值得思考,致敬 mingjun887 2009-05-31 18:16:46
秦老师的文章所述与各位的理性“商榷”都是较深刻的

有兴趣的话,可以专门讨论一下秦文。 宝剑 2009-05-31 16:12:31
比如你们可以先将秦文分析的“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归纳一下,究竟集中讲(一二句话)是什么?我们再看这种原因究竟是否“深刻”吧。

还没有看懂秦晖先生文章的人应该重点看看最后这段: weiguan 2009-05-31 11:33:02
当然民主国家“吵吵嚷嚷分家难”既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制度宿命,但同时也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充分的讨价还价虽然不是“公平分家”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即便在谈判实力与信息收集双重不对称的局限下最后的博弈结果并非“实质公平”,但是充分的博弈权利体现的形式公平仍然是转轨后形成的产权结构具有公信力和道义合法性的基础。而缺乏这种公信力的“掌勺者私占大饭锅”虽然在强权与黑箱作用下可以较快完成原始积累,然而道义合法性的缺失将妨碍其进入正常的交易与配置机制,而一旦强权动摇、黑箱打破,这样的原始积累很容易引发清算情绪乃至引起社会动荡,那时“制度变迁的总体成本”恐怕就不会比民主转型更小了。 ( http://www.tecn.cn )

而民主转型虽然在一个时期需要付出较多的“交易成本”,但转轨结果的公信力会使它具有较好的后势。就印度而论,其经济改革前期由于交易成本的增加并未很快表现出推动增长的效果。但是从前年起,印度经济已经开始明显加速,去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超过8%,股市市值增长七成,出口、投资、消费都出现强劲增长。许多观察家认为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乐观。

呵呵 计划计划 2009-05-30 19:27:15
下面说“秦教授的文章令人失望”的先生,一是看秦先生的文章可能看的很少(他的文章互相联系起来理解,思想脉络就很明晰了);二是这篇文章也完全没有看懂。

谬论而已 评民 2009-05-30 18:21:53
原理错误。在当今世界上的国际级的著名人士来看,如克林顿,比尔盖茨,克鲁格曼等一致认为,不远的将来,印度一定会超过中国的,这就好比同样二个基础相似的两个人,是先读书再赚钱还是先赚钱再修补,后期效益是不言而喻的。秦晖“5毛”岂能与思想者相比。

我觉得专制资本主义才应该打引号。 guanxi 2009-05-29 21:22:01
真正的资本主义必须具备一套完备的法权体系,必须尊重公民自主交易的权利,其对民主宪政的需求是内在的,专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则不一样,特别是生产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即公有制计划经济,离开了高强度的中央极权专制是完全没办法进行“计划”的。

秦教授的文章令人失望 宝剑 2009-05-28 08:13:31
一些人觉得秦晖教授的文章写得好,我倒以为还是差劲,要害在于思考不深刻,道理没有讲清楚。这里讲的是“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题目无疑很吸引人,但通篇的原因分析却既不集中(观点不鲜明),也不周全准确。

秦文讲的“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大约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方面”,二是讲的所谓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方面。制度原因秦晖认为是“公论”(自己赞成),所以就仅点到为止了。其实这里的原因分析相当重要。印度落后于中国,在制度上面究竟为何落后了?难道是印度的民主制度造成的?那么是不是中国应当庆幸没有搞民主?显然这里的问题“非常”需要说(作者应该先自己思考)清楚的。从本质上看,制度确实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但其必须存在一个这样的前提,即制度的适合性。换句话则是说,只有选择(创造)一种更适合自己情况的制度,才能促使自己的更好发展。从制度的具体属性来看,可以分为民主政治制度和威权政治制度,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分界,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调整推行。我们可以说印度的民主制度确实存在是否与印度国情适合的问题,可以考虑调整(比如新加坡)。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中国现在不能搞民主制度(只是这个民主制度需要创造,但其性质仍在民主政治体系的范畴)。

在所谓的社资道路问题上,秦文虽然大篇幅介绍了印度左右选择的过程,并似乎表达了作者倾向于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也可以表明印度落后的原因还是没有坚定搞资本主义吧。这样的观点其实又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概念化肤浅化幼稚化的思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界在哪里?世界上是不是真有依靠个中选择就发展好了的地方?或者相反?菲律宾1946年就由美国一手设计运行了整套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后来没有发展好?新加坡搞一党民主政治是什么主义,为什么又发展好了?以色列著名的集体农庄是什么主义,为什么也发展好了?回到作者文章的范畴,难道中国现在比印度发展快,还是资本主义更多一些吗?是自由多、民主多、个性多、福利多、制衡多,……还是什么?

尽量全面系统整体地看,其实印度落后的真正原因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因为思想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而思想观念的形成又是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及传统观念文化为根基的。印度的这种根基似乎一直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所谓的佛教“苦感”文化,“苦行僧”、“以苦为乐”是其终身追求,因而即使遇到不平,看到贪腐,也要逆来顺受,无须争斗。在现代化物质性条件的建设方面,也是可有可无,甚至没有更好。二是等级森严的社会传统,从根本上压抑了众多人群的上进冲动。

向秦先生致敬! george3 2009-05-27 18:18:45
它昨天可以运用强权不受制约地化公为私,今天就可以同样运用这个条件不受制约地化私为公。

——————–

挑个小错:秦老师是不是把上面这句话写反了?

不管怎样,这篇文章有秦老师一向的缜密,严谨,立意深刻而说理浅显易懂的风格。受教了!向秦先生致敬!

治国三句话 xjjwxd 2009-05-27 13:43:53
理念不明确,短期可以,长期不行

头脑不清醒,底层可以,高层不行

功效怎么样,现在说不清,将来不好说

计划计划 2009-05-26 19:40:57
中国大陆那些经济学家可能每天都睡觉吃干饭了.竟然需要秦晖先生这样的历史学者来论述这样深刻的问题!

秦晖先生的卓越,映衬出经济学家的平庸.

不同意 蚕丛 2009-05-26 17:00:41
说印度永远敢不上中国,永远少用,印度不可小看

感谢 zhanglaosan 2009-05-26 14:12:38
读秦先生的文章获益匪浅。可读性非常强,有理有据,文字流畅,做学问的高境界。

表示敬意!

中国的改革都是逼出来的 holyshit 2009-05-26 10:55:23
没办法,从清末就是这样了

深入、有理有据! lel 2009-05-26 10:23:34
但印度的落后中国是长期的,仅六十年代与中国平齐,为什么?可能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不知秦晖今天有兴趣分析一下吗?其实,这对今天来说很有意义。比如它的民族矛盾、地区差异、传统文化习俗、宗教影响、殖民地劣根性、急于充大的功利心态(重视军工、航天业,做许多力所不及的事),以及他们民主制度的漏洞和严重的腐败传统、官僚习气。总之长期的太落后一定带来一些无法 、难以克服的劣习、恶的路径依赖。总之、我以为印度永远也赶不上中国,如果中国不发生动乱的话。

好文 shinanchen 2009-05-26 09:38:00
秦晖的文章逻辑性强,深刻,让人信服.受益不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