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淳亮:中国大陆人均生产毛额何时会超过台湾?

(2011-10-18)

早报导读

● 包淳亮

  什么时候中国大陆13亿人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可能会超过台湾?若谨慎思考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令人惊异。许多人都知道,20年前台湾的人均国内生产毛额是大陆的25倍,而现在已经不到5倍。用简单的数学推算,倘若过去20年的态势不变,20年内13亿余大陆人的人均,就有可能超过台湾。

  哪种否定的论调都经不起推敲。有人认为世界的资源根本无法容纳中国的崛起,这种想法似乎支持保护主义,而不是全球化。如果世界贸易还被维持,要担心的应该是谁更积极投资可持续发展,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电动汽车等。大陆在这些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台湾、美国等地,在这些方面都未拥有任何优势。

  有人认为大陆的高速发展自然会进入高原期、遇到成长的瓶颈,但这个假设可能需要更多的佐证。成长的瓶颈如果是日本式的,那么大陆当然可能超过台湾;如果是台湾式的,那么也可以赶上台湾;如果是拉美式的,那么才会低于台湾。大陆的瓶颈,会像哪一种呢?日本与台湾都是在一党独大或专政的期间,持续整个发展过程,而在遭遇瓶颈之前,台湾仅用了10年,就从人均4000美元提高到1万4000美元;日本仅用了20年,就从4000美元提高到4万美元。

  有人认为台湾临海,大陆有广大内陆,而近世以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繁荣发达是通则,因此大陆沿海就算可以赶上台湾,内陆也不可能。不过已开发国家的内陆大城,如芝加哥、丹佛等也不逊於沿海城市。现在进行的高速铁路与其他交通建设,正在拉近沿海与内陆的时空距离。何况有人提出“磁吸论”,正说明孤悬海外的台湾岛,亦有其难以克服的地缘劣势。比起湖南、湖北、江西,台湾临海的独特优势并非不可超越。

  有人认为台湾有特别的风土民情,或受过日本优秀武士道集体主义文化殖民,或深受美国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影响,或抛开了中国传统的桎梏,或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粹。成功可以有一百个理由,就像西方可以提出新教伦理、东方主义,但有时候那些论点实在自相矛盾、不知所云。一旦失去物质上的优势,所有文化标签的优点都可能失去光泽、乃至于变成缺点。

  经济的根本还是投资前景与生活环境。20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缓慢,窳劣的城乡环境未能大幅扭转,反之则是大陆的凯歌猛进。大陆不只20年内可能在人均上超过台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格尔甚至认为,30年后大陆的人均不无可能达到西欧的一倍。台湾根本不用担心大陆来客炒高房地产,反之该担心下一代纷纷移居大陆,使少子化阴影下的台湾经济更形恶化。

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台北)助理教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