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政策U转何其难

(2011-10-12)

早报导读

● 吴俊刚

  环境及水源部长维文上周末宣布,国家环境局将于接下来的10年里,在全岛各地兴建,10个小贩中心,扭转了自1985年起就实行的不再建小贩中心的政策。这一宣布引来一片叫好声,是预料中事。

  《联合早报》10月9日的报道引述了市区重建局一项有关国人生活方式的调查,显示4000名受访者当中,有97%认为小贩中心应该保留为组屋区内最主要的设施之一。对笔者来说,这个答案其实不必调查也可以知道。

  新任国家发展与环境政府国会委员会主席李美花说,需要更多小贩中心的课题,自她从政开始就提出,经过不懈的幕后游说,终于有了结果。这个说法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自1980年代末期起,这个问题就已经浮现。当时,包括笔者在内的后座议员也早已不断反映和游说,只是无法令有关当局和部长改变既定政策。

  政府在1985年决定停建湿巴刹和熟食中心二合一的小贩中心,表面理由是湿巴刹肮脏,难以清理,因此提出了以干巴刹取代湿巴刹的概念。所谓的干巴刹,就是普通的建屋局店屋,只能卖干货、蔬菜和已经在屠宰场处理过的肉类。在1980年代中期逐步落成的实龙岗新镇,是最先受影响的新镇之一。

  迁入新镇的居民,根本无法适应没有小贩中心的生活,干巴刹完全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久而久之,干巴刹也变成迷你湿巴刹,而且拥挤不堪,令居民非常恼恨,大家怨声载道,纷纷要求当局兴建小贩中心。很多居民不光顾邻近的干巴刹,宁可走远一点或搭短程巴士,到林大头路的旧湿巴刹买菜。

  新镇里也没有职总平价合作社,向该合作社反映,得到的答案则是新镇人口太少,不开。

坚持26年错误政策

  就这样,新镇居民抱着不爽快的心情度日,不少人显然也通过选票表达不满。但是,政策终究没有扭转。最后,因为老旧的林大头巴刹即将拆除,于是推出了一种新版的小贩中心,由建屋局兴建,但由私人投标经营。标得经营权的公司才把摊位分租出去。

  这种私营的概念,无形中抬高了租金,摊贩投诉租金高。于是又制造了另一种不满。此外,无论是湿巴刹或熟食中心的摊位数量,都远比一般旧的小贩中心少,居民的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满足,只是聊胜于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