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不只是200张考卷

(2011-10-09)

早报导读

● 王舒杨

星星月亮太阳

  在看到国大因考卷不足而被迫取消年中考的新闻时,我仿佛回到了学生年代。相信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早知道会被取消,就不复习了!”

  那种悔恨的感觉,怎么说呢,“你懂的”。当然,要是世界上能有这么多“早知道”,人人都能当状元了,不会像新闻所报──“700多名学生白温书”。

  告别学生生涯一年有余,读到这样的新闻时,仿佛又回到了校园岁月,坐在考试前一晚那昏黄的灯下,做着最后一分钟的复习,而如今,脱离了无涯苦海再度回望,却不免审视一次次考试的意义到底何在,而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受这次考卷事件影响的学生中,有的说,如果考试延期举行的话,就还得重新复习一次;有的说,白为这次考试复习了。当过学生的人都不难理解这两种反应。前者等同于剥了一层皮后,刚愈合,又再被剥一次皮;后者则是剥了一层皮后再也没能愈合。

  但是,如果真正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其实什么时候考试是无所谓的;而如果掌握的内容是将受益一生的本领,有没有考试根本就是无所谓的。比如,若是考游泳,若是真学会了,是否考试或何时考试又有什么关系。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显然没有通过所受的教育真正掌握将让我们受益一生的能力。很多学生的情况是,这临时抱佛脚得来的“知识”,在交卷之后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试问,当这“知识”的有效期甚至待不到迟一些再考的时候,这样的学习又能在毕业之后派上什么用场呢?

  没有被内化的知识或技能,就如同临时借来的物品,不属于学生,也不会跟着学生走出校园。而如果一个东西在走出校园的时候就没有了,那它一定不应该是走入校园的原因。更何况如今资源在校园以外就已经俯拾皆是。在无数码纪元,公共资源有限,书籍最集中的地方是学府,有知识的人集中在学府。但现在不同了:课堂里有的,网络上可能也找得到;而课堂里找不到的,网络上很可能有。

  今年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开放式课件”(OpenCourseWare)十周年。自从课堂被搬上了互联网,虚拟校园的概念就如同推土机一样撞击着实体校园的围墙。中国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甚至旷课,宁可在家看美国名校的视频;在本地,课堂结合新媒体的现象也逐渐普遍。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